-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MRI诊断价值探讨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I诊断价值探讨
[摘 要]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主要MRI表现可归纳为4种类型:边缘光滑结节型(45.4%,10/22)、不规则结节型(27.3%,6/22)、囊内结节型(18.2%,4/22)、导管扩张型隐匿性病变(9.1%,2/22)。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I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特点多样,部分与恶性肿瘤难以区分,但也具有一定特征性。结论:MRI能较准确地发现与定位BIDP病灶,对临床诊断与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200(2016)01-018-03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少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0.7%~4.0%[1]。2003年版WHO乳腺癌分类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归为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和普通导管增生,属于乳腺癌的前驱病变[2]。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临床以乳头溢液、乳房肿块为特点,其发病率虽不高,但不易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其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是乳腺导管造影。随着磁共振检查技术发展,乳腺磁共振检查已成为乳腺影像检查重要途径。本文回顾性分析22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资料,探讨其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以期减少误诊。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期间行乳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5~68岁,平均46岁。临床表现为单纯乳头溢液13例,单纯因触及乳房肿块就诊6例,有乳头溢液且在同侧乳房触及肿块者3例。其中20例为一侧乳腺单发病灶,病灶在左乳12例,右乳8例,2例为双侧乳腺多发。
1.2 检查方法
MR检查技术:使用1.0T MR机(Harmony 1.0T Siemens),采用乳腺专用表面线圈,受检者俯卧于检查床上,使双乳自然悬垂于线圈的两个凹槽内;扫描序列及顺序如下:1)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T2WI(FS-TSE):TR9640ms,TE79ms,层厚4mm;2)扩散加权成像(DWI)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技术:TR4000ms,TE85ms,层厚4mm,3个不同扩散敏感系数(b)=0、300、600s/mm2。3)动态增强扫描序列:使用脂肪抑制T1WI 3D-FLASH序列,TR5.13ms,TE1.92ms,反转角12?,层厚1.30mm。先平扫,用磁共振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快速团注造影剂(钆喷酸普胺),剂量为0.1mmol/kg,速率2.5mL/s,继而用20mL生理盐水维持(速率2mL/s),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后立即连续5次重复扫描,每次扫描时间70s。FOV均为340 mm。各种序列均为横断位扫描。
1.3 图像后处理和分析
采用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3],对病灶MRI表现进行评估。在平扫上分析病变信号强度,将病变信号强度分为低、等、稍高或高信号;强化后分析病变的形态、大小、边缘、内部强化特点及动态增强曲线(time intensity curve,TIC)类型[4]。在动态增强第一期结节强化最明显的部位取感兴趣区域测得TIC,将其分为3型;Ⅰ型(上升型):曲线早期快速上升,延迟期上升幅度大于10%;Ⅱ型(平台型):曲线早期快速上升,达到峰值后保持恒定不变;Ⅲ型(流出型):曲线早期快速上升,延迟期下降幅度大于10%。
2 结果
根据MRI病变形态、信号强度、肿块内部强化特征、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将导管内乳头状瘤分为4种类型:1)边缘光滑结节型:边缘光滑锐利的椭圆形结节;2)不规则结节型:肿块轮廓不规则;3)囊内结节型:导管囊状扩张,内见实性结节;4)导管扩张型隐匿性病变:乳头后方导管扩张,没有显示结节。
边缘光滑结节型:结节边缘光滑,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共10例(10/22,45.4%)。结节最大径平均值0.75cm(0.25~1.52cm),其中7例结节伴导管扩张(图1a),8例结节位于乳晕后区(图1b)。MRI检查T1WI病灶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边界较光整,信号均匀,增强后7例病灶呈均匀强化,3例呈不均匀强化;TIC呈上升型6例(图1c),平台型4例。本组10例中9例诊断准确,仅1例不符,诊断纤维腺瘤。
不规则结节型:结节边缘不光滑,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共6例(6/22,27.3%)。结节最大径平均值1.21cm(0.75~1.82cm),其中4例结节伴导管扩张,5例结节位于乳晕后区。MRI检查结节T1WI呈稍低信号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