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逍遥游看庄子人生观特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逍遥游看庄子人生观特点

从《逍遥游》看庄子人生观的特点   内容摘要:《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浪漫夸张的笔法表达了追求自由、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大瓠和大樗的“有用”、“无用”的论证,确定了超越世俗、追求本真的价值评价方式;通过鲲鹏等形象的描绘,表达了顺应自然的思想;通过大小之辩,表达了突破人类自我条件局限的渴望。   关键词:庄子 《逍遥游》 人生观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逍遥游》是其代表作品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逍遥游》体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精神旨趣,抒发了超越物我、遁世绝尘的思想境界,是庄子哲学的思想内核和精神寄托。庄子的“逍遥游”是寻觅个体精神安顿之所,建构个体精神家园的心灵之“游”,也是逃遁礼教和尘嚣的纷扰,摆脱功名利欲的束缚的邀“游”。   一、庄子的自由思想――甫用无用之辩   在庄子的著述中,“有用”、“无用”表示的是一种价值关系。庄子在《物外》《山木》等篇目中有经典的论述。在这些篇目中,庄子强调无用思想,但其思想是辩证的,并不意味着他没有看到无用之患。在人所主导的世界里,人是物的主宰,物有无存在的价值,要看它对人而言有无价值,即有用还是无用。田间的禾麦固然在成熟时遭受收割的命运,田间的野草也因无用而遭受更残酷的命运一有可能刚萌芽就被连根拔除。有材之“文木”遭人砍伐,不材之木也可能因其无用而被人砍伐,为有材之“文木”让出生长的空间。在《逍遥游》的最后,庄子以隐喻的方式提到了两种无用之物:大瓠和大樗。惠施用魏王送给他的的大瓠种子,种出了可以容纳五石东西的大瓠,但这个大瓠既不能用来盛水也不能“剖之以为瓢”,最后的结局竟是被惠施“以其无用而掊之”。庄子虽然批评惠施“拙于用大”,但大瓠以其无用而遭受砸烂的命运所昭示的却是更残酷的社会现实。无用的大樗为什么要树之于“无何有之乡”,才能达到“不天斤斧,物无害者”?其于人间世的“夭于斤斧”显然是由于它的无用,而非有用。人对物是如此,对他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逍遥游》中的大瓠和大樗是庄子采用的寓言,他想表达的是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和超越。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存在者只有超越了这个现实的社会,超越了这些世俗之人的价值评价方式才可以真正免于累,才能回复自己本真的存在方式。   《逍遥游》结尾提到“无何有之乡”,其寓意就在于“逍遥游”作为人本真的存在方式只有在“无何有之乡”方能实现。现实世界中,无论大如大鹏,小如斥?`,无一物可以逍遥。如果“有待”则不能逍遥,有待则有求于他物、他人,势必以他物、他人为达成目的的工具。己以人为工具,人则以己为手段。己与人最终相互束缚,皆不得逍遥。“无何有之乡”并非空无一物,“无何有”是指一种超绝尘俗的精神境地,寓示了生存其中的人和物都拥有无限广阔的生存空间,展现了庄子自身的自由思想。   二、庄子的顺应自然思想――大小之辩   《逍遥游》除阐发庄子的自由思想外,实际上还揭示了“小大之辩”的哲学内涵。庄子在开篇展现了“其大不知几千里也”的鲲和“其背之大不知几千里也”的鹏的形象。鲲鹏是庄子哲学中“大”的化身,是庄子对理想中辽阔无垠的“大”的理解。接着,庄子引出了“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的蜩与学鸠,通过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讽和对自己的描述,庄子所要表达是他对与鲲鹏相对立的“小”的认识。   将蜩和学鸠与鲲鹏进行对比后,提出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意思是说智慧小的不如智慧大的,寿命短的不如寿命长的。随后,庄子谈到了他推崇“大”的和“长久”的事物的原因,即寿命短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而寿命长的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孙通海译注《庄子》)   庄子通过构造渺小与广大、短暂与长存的强烈反差,表达的是突破人类自我条件局限性的渴望和对辽远至大的自由行动的天地的想望,体现的是他追求广博与无限的精神。庄子通过在《逍遥游》中塑造鲲鹏、冥灵、大椿等形象,劝导人们追求游于世外,自我与自然相合的精神境界,实现精神的升华。实际上,小大之辩的思想暗含着只有摆脱世俗红尘的羁绊。才可以揭开现实自我的主张。庄子哲学中的“小”与“大”的区别,就在于人类是否突破自身的一些天然制约,达到真正遣遥的精神层次。(储晓军《从“逍遥游”看小大之辩》)   庄子哲学继承了老子暂学自然的精神,内在精神自由的功力的练就是需要人们通过遵循自然之道实现的。《逍遥游》中所涉及的生物的生存活动方式以及生物的寿命特征都是符合自然的规定的。又正所谓“凫胫虽短,续之则优;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张采民、张石川注评《庄子》)若是违背自然运行的规律,不仅不能获得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相反会柬缚自身的自由行动和发展潜能。   按照庄子关于“小大之辩”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