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 人教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讲稿 先秦诸子选读 第2单元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ppt

《成才之路 人教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讲稿 先秦诸子选读 第2单元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ppt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成才之路 人教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讲稿 先秦诸子选读 第2单元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ppt

成才之路 · 语文;经 典 晨 读;;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曾入汴州(今河南开封)、徐州等地的幕府任闲职,贞元十八年(802)到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入仕途。贞元十九年改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饥荒,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今广东连阳)县令。元和元年(806),新皇帝(唐宪宗)继位,他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元和十二年,随裴度征讨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派人迎佛骨入宫,韩愈上书力谏,被贬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穆宗继位,召韩愈回长安为国子监祭酒,此后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官至吏部侍郎。;【艺术鉴赏】 托物言志,言浅意深。 这首诗是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诗人选用葡萄这一极需支持扶架的事物以表述中心。借葡萄“新茎”“半犹枯”,需“倒复扶”喻指自己仕途不顺,这不正需要“倒复扶”吗?而“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更表明,若要大食其报,还需对“我”大加栽培扶植,表明诗人希望得到贵人帮助的心理。;;(2015年高考北京卷)(原文在第4课上) 13.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4分) ①晋平公 ②祁黄羊 ③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分析时,首先要分别筛选出描写晋平公、祁黄羊、腹的文字,然后分别归纳概括他们的人物形象特点,最后用熟语(包括成语)描述。描述晋平公要抓住他咨询、听取祁黄羊意见这一特点;描述祁黄羊要抓住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这一特点;描述腹要抓住他坚守法律惩处自己的儿子这一特点。; 【答案】 示例:晋平公:从谏如流择善而从 祁黄羊:出以公心不念旧恶 腹:大义灭亲铁面无私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这类题的解题方法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这些人的言行举止,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分析其一言一行,并用恰当的熟语(包括成语)描述。;14.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 ①平公曰:“善”。②国人称善焉。③孔子闻之曰:“善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回归文本即可找到三处“善”指向的对象,第①句中的“善”在文中出现了两次,都表示晋平公认可并批准祁黄羊的建议。第②句中的“善”在原文中也出现了两次,都表示百姓对这种做法的赞赏。第③句中的“善”出现在孔子的评语中,“善哉!”是感叹语气,表示孔子的赞赏之情。;【答案】 ①晋平公认可并批准祁黄羊的建议。②国人对祁黄羊的荐贤、晋平公的纳谏以及解狐、祁午的称职表示赞赏。③孔子对祁黄羊的荐贤原则表示赞赏。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这类题的解题方法是,把词语回归文本,根据一词多义的实际情况,在语境中准确理解实词的含义。;; 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准确翻译文言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点学习第1、5、6则。 3.了解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培养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习惯,保持情感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种美德。;;3.一词多义;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倒装句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1.孟子是如何论述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 孟子在第1则选文中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说人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和同情的心理,简单地说就是人人都有怜恤别人、同情别人的心理。“先王”以下几句不妨放到后面去谈。为什么说人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呢?孟子是这样解释的:“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举的例子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说服力。;的确,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面,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为着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着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不为任何目的就自然而然地为那个将要落井的孩子而恐惧而同情,这就证明了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由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所谓“不忍人之心”和“怵惕恻隐之心”以及下文所说的“恻隐之心”其实都是一样的意思)。照孟子的看法,人本然地拥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像他本然地拥有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一样。;所以他断然地说:“由是观之,无恻隐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