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央苏区农村合作社运动对红军优抚的历史贡献.docVIP

论中央苏区农村合作社运动对红军优抚的历史贡献.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论中央苏区农村合作社运动对红军优抚的历史贡献   内容提要 红军优抚是一项集合政府、红军、社会三位一体的力量长期持久大规模地进行,艰巨而又必须执行的工程。中央苏区的农村合作社运动,无论是在军需供给、优抚资金筹集、组织各种优抚活动还是在提供红军家属劳动力优待、消费品优待等方面都作出了难以取代的杰出贡献。   关键词 中央苏区;合作社运动;红军优抚;历史贡献   作者简介 吴红英(1970-),女,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22)朱红英(1971-),女,萍乡高等专科学校经济与政法系副教授。(江西萍乡 337055)   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项目“中央苏区红军优抚安置政策研究”(08di22)和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优抚政策研究”(LS0906)阶段性成果。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红军优抚是一项集合政府、红军、社会三位一体的力量长期持久大规模地进行,艰巨而又必须执行的工程。中央苏区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农村合作社运动,无论是在军需供给、优抚资金筹集、组织各种优抚活动还是在提供红军家属劳动力优待、消费品优待等方面都作出了难以取代的杰出贡献。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迅速恢复和发展苏区工农业的生产、改善苏区人民生活、充裕红军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给养,支持革命战争的持续进行,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中国共产党坚持在武装斗争中进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在中央苏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合作社运动。   合作社运动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的。第一,残酷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一直是在敌人的严密封锁和长期的革命战争环境中开展的,中央苏区在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商品的流通、资金的融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中都存在巨大困难。为克服经济建设方面的困难,创造革命战争的物质基础,苏区党和政府采取了各种可能的措施来发展经济。“尽量扩大苏维埃生产,创办可能的生产(如纸、烟、铁等生产),开展合作社运动”。第二,农业生产劳动力严重不足,耕牛奇缺。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之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提高。然而,苏区处在敌人四面包围之中,战事频繁,青壮年农民纷纷参军参战,加上国民党军队的滥杀无辜造成中央苏区劳动力严重不足。与此同时,耕牛奇缺也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严重障碍。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困难,劳动力的重新组合协作以及调剂耕牛耕具尤显追切。于是,中央苏区人民群众自发地组织了各种劳动互助组织及犁牛合作社。据《斗争》杂志和《红色中华》登载消息的不完全统计,截至1934年4月,仅在江西兴国县就有劳动互助社1206个,社员达22118人。第三,奸商渔利,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严重。敌人在封锁中,禁止进入苏区的物品极多。凡属军用物品和日用一切物品不问整批零批,一概禁止输入苏区。食盐、火油尤甚,造成了苏区食盐奇缺的困难局面。这种状况严重影响根据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红军给养和革命战争的物质供应。对此,苏区提出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在县区政府经济委员会有计划地向群众宣传,并帮助奖励群众创造合作社,如生产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使农民卖米买货不为商人所剥削,而农村贮藏资本得以收集,使金融流通”。   中央苏区的合作社主要有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生产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劳动互助社和犁牛合作社等几种,生产合作社中又有造纸、织布、农具、硝盐、制糖、造船、刨烟、樟脑、缝纫、木器、篾器、石灰、染布等30多种合作社。据1934年2月份的统计,“在短短的半年中,我们在消费、粮食、生产三种合作社上面,发展到二千三百余的社数,五十七万余的社员和六十万余的股金。……这样迅速的发展,正是证明合作社对于群众生活的亲密关系和群众对于合作社的信仰及拥护。”毛泽东在1934年1月全苏二大的报告中,高度评价了合作社运动的重大作用,指出:“合作社经济与国营经济配合起来,将成为经济方面极大的力量。”具体负责苏区合作社工作的国民经济部副部长吴亮平在《经济建设的初步总结》中说:“合作社的发展,在我们工农专政下面,不但对于群众生活的改善,工农联盟的巩固,而且对于革命战争的胜利与将来革命转变的保证,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红军优抚是优待和抚恤的统称,依据苏维埃政权颁布的相关政策法规,对为保卫红色政权而牺牲或做出特殊贡献的在役、退役红军及红军家属通过优待、抚恤和安置,给予物质帮助和精神褒奖。中央苏区红军优抚政策的出台开创了人民军队优抚制度的先河。   早在中央苏区形成以前,各小块革命根据地就已经开始着手红军战士的优待、抚恤及退役安置方面的建设。1929年,鄂西苏区政府颁布了《优待红军家属及抚恤伤亡实施条例》;1930年闽西苏区颁布了《优待红军士兵条例》;1931年9月,鄂豫皖苏区政府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