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拒证权人伦精神解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亲属拒证权人伦精神解读

亲属拒证权的人伦精神解读   [摘要] 我国现行法律抛弃了亲属拒证权制度,这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司法实践中的危害日益呈现。其实,亲属拒证权作为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证据规则,在中国古代法律以及当今的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立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它不但契合了自然法标准和刑法的期待可能性理论,而且蕴含着独特的人性关怀品格,彰显了法的人伦精神,具有普适存在的相对合理性和现实基础。   [关键词] 亲属拒证权 自然法 中人标准 法社会学 期待可能性 人伦精神   [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8)06-0088-05      美籍华人林毓生教授在其《中国意识的危机》一书中说:“中国传统文化不能被人为地一刀切断,不能被彻底‘焚毁’,重新创造,而只能在原有文化传统上进行创造性地转化,使其成为生生不息的永恒的‘奇理斯玛’。”中国古代法的伦理性特质是中华法系之精神灵魂,是法文化本土资源。中国古代的亲亲相隐制度具有现代亲属拒证权的合理因子。因此,本文主要以令笔者揪心的亲属拒证权为契入点,从古今中外宏观的比较分析中,揭示亲属拒证权的“奇理斯玛权威”――法的人伦精神,以匡谬我国刑事证据立法中存在的偏差。      一、古今中外亲属拒证权立法例      基于特定的亲属身份,依法享有拒绝承担证明责任的权利,即赋予亲属拒绝出庭作证权作为证人作证义务的例外性规定,已是国际上的通例。反观我国现行刑事证据制度,则无任何亲属拒证权的规定。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易言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亲属没有作证特免权,即使父子、配偶知情也必须出庭作证,这是一种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否则将要受到刑事追诉。   法律用语的逻辑严密性无懈可击,但却把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亲属推上了极为尴尬的两难境地:一边是道德的不义;一边是法律的不容。破坏法律固然为法治社会所不容忍,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出卖亲情岂不是同样为人类所不齿?对此,我们是否感受到了以丧失人伦亲情为代价的“法治”建设之悲哀?久而久之,这样的“法治”除了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伦理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扭曲、社会异化之外,还能塑造什么样的人格和心灵!鉴于此,笔者将首先史海钩沉,从宏观上勾勒古今中外亲属拒证权的立法例,追溯其渊源流变,以恢复其历史之尊贵。      (一)中国古代亲属拒证权――历史求证   众所周知,中华法系的内在精神就是“亲伦精神”,正如台湾学者李钟声在其《中华法系》一书中所说:“我国的法律制度本于人伦精神,演成道德律和制度法的体系,所以是伦理的法律制度。”因此,从宏观上看,中国古代的亲属拒证权制度实际上主要表现为“以孝屈法”、“为亲者讳”的“亲亲相隐”制度。孔夫子首倡“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汉朝宣帝时确立了“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的“亲亲得相首匿”(《汉书?宣帝纪》)司法原则。《唐律疏议,名例篇》规定了“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的“同居相为隐”制度。至此,唐律由伦理而至法理,法律与道德水乳交融。宋、元、明、清各朝俱沿袭了这一规定,只是在名称及容隐范围上稍微加以变动而已。如在明清律中该制度被称为“亲属相为容隐”,容隐亲属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妻亲,即岳父母和女婿等都列入了得容隐的范围之内。   与亲亲相隐的实体立法相适应,中国古代诉讼法制上规定了强制性亲属拒证制度。东晋元帝时,晋王大理卫展上书说:“今施行诏书,有拷子证父死刑,或鞭父母问子所在。”对于有悖于亲亲相隐的司法行为,卫展痛心疾首地指出:“相隐之道离,则君臣之义废;君臣之义废,则犯上之奸生矣。”南朝刘宋时法律规定:“鞫狱不宜令子孙下辞明言父祖之罪,亏教伤情,莫此为大。”唐朝以后,凡属相容隐之亲属,皆不得令其为证,违者主审官司杖八十,明清律改杖五十。明朝《大明律》卷首规定“同居亲属有罪得相互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等多项体现亲属拒证制度的原则。   近代以来,西法东渐,但“从《大清新刑律》到民国刑法,先后保留了为庇护亲属而藏匿人犯及湮灭证据不罚、放纵或便利亲属脱逃减轻处罚、为亲属利益而伪证及诬告免刑、为亲属顶替自首或顶替受刑不罚、为亲属销赃匿赃得免罚、有权拒绝证明亲属有罪、对尊亲属不得提起自诉等规定”。时至今日,台湾仍使用1935年《中华民国刑事诉讼法》中亲属拒证权的具体规定,如台湾《刑事诉讼法典》第180条规定:证人有以下情形之一者,得拒绝证言:①现为或曾为被告或自诉人之配偶、五亲等内之血亲,三亲等内之姻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