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加强中医古籍保护 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医;古籍;保护
摘要:中医古籍不仅是中医学术的载体,还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中医古籍数量众多,目前馆藏保护情况欠佳,亟待修复。保护中医古籍,应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古籍书库九防建设,加强修复人才培养,开展中医古籍再造工程,进行古籍的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2-0089-03
收稿日期:2013-12-19
作者简介:翟文敏(1979-),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员;马传江(1970-),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教授。1中医古籍保存现状
我国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积淀下的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历经兵火摧残、岁月侵蚀、鼠啮虫蛀,现存约有10万余种,《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我国中医古籍品种多达13,455种,约占我国全部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在2006~2008年对古籍保护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全国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共藏书28,000余种,35家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共藏有中医古籍21,000余种。数量虽多,但古籍保存现状堪忧。以藏书条件较好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为例,馆藏破损古籍已达总馆藏的1/3。古籍破损主要以虫蛀、磨损、酸化、老化现象为主,各图书馆的保护措施均不完善,尤其是防酸方面,25家中医专业图书馆和35家公共图书馆都没有具体的防酸措施及脱酸技术[1]。
2中医古籍保护的重要性
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2007年5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国家图书馆成立,国家将古籍保护工作的架构正式确定了下来,对于古籍保护意义重大。中医古籍所承载的内容从物质到精神都是极为特殊和重要的,更应该加强保护。
2.1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属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一本本的古籍是物质的,但其所承载的内容却是非物质的。如古籍版本,版本不仅是用来阅读的工具,同时也是聚合古代出版文化与审美情趣于一体的艺术作品。历史遗存的诸多写本、拓本,有的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而刻本的版式、行款、字体、墨色、用纸、装帧,以及套印、?版、拱花技法等,则共同构成了古代版刻富有艺术表现力的文化形式。古籍版本在流传过程中留下的名人藏印、批记,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记和历史诠释[2]。再如古籍修复技艺,古籍修复是一项特殊技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脆弱的书籍经过聚散转手,许多遭受损毁,有的甚至千疮百孔、破烂不堪。修旧如旧,化腐朽为神奇,是保护历代古籍完整流传的至关重要一环。古籍修复技艺要求几近苛刻,每本书要根据其特征制订修复方案,根据纸性配旧纸或相似的纸张,补破、喷水、倒平、画栏、折页、锤平、或衬或镶、顺页、查页、齐栏、下捻、剪切、打磨、包角、上皮、订线、粘鉴、复查等数十道工序。2008年6月,国家图书馆“装裱修复技艺?古籍修复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2承载信息的特殊性
中医古籍是中医学术的载体,它以图文形式记录了中医药学数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不仅是现代中医药学发展和实践探索的源泉和动力,而且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3]。可以这样认为:中医古籍是中医学术的物化形式,中医学术需要以文献的形式来保存和传承;学术是文献的精神内涵,中医学术的客观价值使中医文献成为一种鲜活的存在。
中医古籍不但是中医学术传承的载体,还是中国古代科学知识的遗存。《大医习业》就明确提出:“凡欲为大医……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由此可见,中医具有多学科属性,保存有多门类多学科的知识,如天文学、植物学、药物化学、中国古代哲学等丰富的内容。中医运气学是中国古代通过探讨天体运动对天时气候的影响,进而研究天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生物,尤其是对人体生理、发病等影响的学说。古天文学对宇宙结构、天地关系,以及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等天体运动位置和运动规律的丰富认识,对中医运气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4]。早在《内经》运气气化学说中,就有运星的徐疾、逆顺、凌犯和留守等古代天文学知识[5]。中国古代有关化学实验方面的资料,基本集中在古代本草学和炼丹术的著作中。《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其中矿物药46种,并对其有关的化学性质、药性、配伍、制法等都做了描述。《本草纲目》则更为详尽地论述了金石药物的来源、鉴别和化学性质,以及一些药物的制备方法,书中还记载了各种提取方法,同近代化学使用的基本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