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巴黎圣母院人物构建探析雨果反宗教思想
从《巴黎圣母院》人物构建探析雨果的反宗教思想
摘 要:通过分析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吉普赛女郎艾斯美拉达、圣母院敲钟人加西莫多和副主教克罗德的人物形象和命运,揭露19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教会与封建王权勾结,对宗教教义刻意歪曲,借“宗教”力量打击进步人士的罪行,探讨雨果反教会、反宗教的思想。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反宗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65-02
发表于1831年的《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者雨果根据1830年人民革命推翻波旁王朝的历史事件写出的一部具有重大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小说以“愚人节”那天巴黎圣母院前广场上流浪吉卜赛艺人的歌舞表演和法院大厅内进行的“愚人之王”的选举拉开序幕。女主人公吉卜赛姑娘艾斯梅拉达和敲钟人加西莫多在众人的簇拥下登场,艾斯美拉达因其美貌和优美舞姿吸引了民众,而加西莫多因其畸形受到人们“拥戴”。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对美丽的梅拉达“一见钟情”,内心欲望超越其神职规约,命令从小被其收养的加西莫多去掳来艾斯梅拉达。但途中国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下了艾斯梅拉达,抓住了加西莫多。次日,烈日下,敲钟人在广场上受到鞭笞,善良艾斯美拉达不计前嫌为他送水。外貌丑陋但内心纯洁高尚的加西莫多非常感激艾斯梅拉达,并爱上了她。而另一方面,出于嫉妒,克罗德在艾斯美拉达和法比约会时用刀刺伤了法比,然后逃跑了。艾梅斯拉达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加西莫多奋勇从绞刑架下救出艾斯梅拉达,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克罗德趁机威胁她,以期满足他的情欲。遭到艾斯美拉达严厉拒绝后,克罗德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惨遭杀害。加西莫多愤怒地把克罗德推下教堂,然后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遗体殉了情。小说借这个故事,向读者展现1830年的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反动,以及天主教会的伪善、冷酷,也反映出作者雨果作为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其所具有的反宗教的思想意识。
雨果的作品内容丰富,有很高的思想性、艺术系,且多涉及宗教典故、原型意象等。诚然,他作品中的宗教元素与他所受的教育、独特的禀性及丰富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但究其缘由我们不难发现,强烈的宗教情感是他创作的灵感之一。雨果是一个富有宗教精神的人,他主张仁爱,倡导宽恕。在19世纪,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境况下,雨果以他卓越而深刻的洞察能力看到宗教、社会和自然的扭曲是造成贫穷、饥饿和黑暗的根本原因[1]。
基督教认为,爱是至高无上的,并将它置于其教义的最高层面。对所有的教徒和信众而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决不能丢弃对上帝、对人类的爱。但在19世纪,当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斗争到白热化的时候,为了维护自身的特权,教会与封建专制制度勾结在一起, 肆意践踏教规、教义,对人民进行严酷的精神奴役。正是因为如此,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把矛头对准扭曲的宗教[2]。
一、对“爱”的亵渎――加西莫多的“悲哀”
在“愚人之王”的选举中,人们以丑陋和怪诞作为衡量标准。为此,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加西莫多“当之无愧”成为王者人选――“他长着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独眼、驼背、跛子,身体的高度和宽度差不多,下部是方的,两腿从前面看,好像是两把镰刀,刀柄同刀柄相连起来”。他穿戴着人们用硬纸板做的长袍和王冠,被人们抬向格雷弗时广场,一路人们欢呼雀跃,给他极大的赞美。
对“善与美”崇尚是基督教的最高追求之一,认为在神圣、纯洁的世界中,善与美是绝对、不变和恒久的现实。善不是一次祷告,一份善款或者对别人的施舍;美不是一张面孔、一副身板或者身体某个部分的美。而小说中,大批的教会信众在推选加西莫多时,声称他们是本着平等及对善与美的本质的追求而遵从神的旨意做出的选择。但事实上,他们的内心对敲钟人身体的残疾进行了最彻底、最无耻的嘲讽,并借着“愚人之王”的选举,公开地利用他身体的缺陷满足自己“健全”身体所带来的优越感。雨果通过对选举场景的渲染,对信众的惊奇和赞赏的描述,展现了教会信徒们对基督教信仰的无情歪曲。雨果在后文描述加西莫多被遗弃在教堂时的情景。
第一排最靠近木榻的人中间有四个妇女,……她们是属于某个慈善团体的女信徒。
“那是什么东西呀,我的姊妹?”
“它是一只残废的猴子。”
“它是一个畜生,一只野兽,是犹太人和母猪生下的东西。总之是个异教的怪物,应该扔到火里去烧死或是扔到水里去淹死。”
“这个小怪物!”[3]
根据《圣经》中爱上帝和爱邻里的戒律,基督教教义将爱尊崇为世界的终极价值和意义。然而,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爱人如己”的理念彻底被丢失。一个生命因为外表丑陋而被诽谤和侮辱,刚刚诞生在这个世界的小加西莫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