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因生求气,以“义”惯之
【内容解析】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情节相对简单,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烛之武奉命前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最后使秦军晋军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但以下几个方面是理解这篇文章的重点与难点:
1.本文言简义丰,意旨深远,对文中重要字词如“许”“缒”,需仔细体会,方可体会其语言之精,进而体会“春秋笔法”的妙处。
2.了解秦晋郑历史上的恩怨与利益,理清烛之武“说”的层次,进而体会其辞令之美。
3.参悟烛之武的言行所体现出的“士”的核心精神。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烛之武高超的言语魅力。
3.感受烛之武以国为重、勇于担当的精神。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并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但作为一所农村中学普通班的学生,所以课外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堂上则侧重文章内容的分析,创新性的拓展内容则有所压缩。
【教学策略】
通过预习,知其文意;通过质疑,扫除文字障碍;通过听读、示范朗读、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因声求气,体会人物的情感和智慧。以读带写,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国际风云变幻。在这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活跃着一群士人,他们勇赴国难,运用自己的胆识、才智,游走于诸侯之间,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烛之武无疑是这个群体中最杰出的一位。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他。
二、初读文本 感知文意
1.读清字音。
2.读准句读。
三、研读感知 析理品人
(一)细读文段 知其“义”(重点分析第二段)
A 知其“义” 思考几个问题
1.烛之武在何种背景下出场的?
晋秦围郑,国势危急。
2.佚之狐为什么要举荐烛之武?
足够的了解,足够的信心。
3.烛之武开始为什么拒绝郑伯的请求?
满腹的牢骚与委屈;烈士暮年的孤愤。
4.烛之武最终为什么答应郑伯的请求?
郑伯勇于自责;烛之武深明大义。
B 品其“味” 体会人物心理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2.教师指导。
(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危”“必”要重读,“矣”,适当延长,以突出形势危急,“师必退”,则应短促,以显示其对烛之武的信任。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也已”适当延长,整句话语调低沉,以显示人物内心委屈和不平。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是”“然”应重读,要读出郑伯的自责和真诚。
3.齐读,领悟人物情感。
(二)品读文章 知其“妙”
思考:
烛之武为何退秦师?如何退秦师?是否退秦师?
为何退秦师?(分析第一段)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链接:公元前637年,重耳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予礼遇接待。
乡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为楚师既败而惧,使子人九行成于晋。晋栾枝人盟郑伯。五月丙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结论:秦出兵,师出无名
1.如何退秦师?(分析第三段)
秦为何出兵?无非是想“获利”,故烛之武巧析利害,以退秦师。
(1)理清说辞层次 把握重点字词的意义
整段说辞,由四个虚词(既-若-若-且)统领四个层次
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
重点落实词语:鄙 厚 薄 东道主 行李 乏困 阙
(2)诵读领悟 体会人物情感变化
学生诵读 教师指导
明确:
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平稳低缓)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平稳顿挫)
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略显高亢)
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慷慨激越)
(3)明确劝说的合理性,领会说辞艺术之高超
第一层:坦言知亡,以退为进
第二层:阐明利害,有害无益
第三层: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第四层:以史为例,挑拨秦晋
(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