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博士伉俪 携手前行
安百钢,教授,博士,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才,辽宁科技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助理、材料电化学研究所所长。
李莉香,教授,博士,辽宁科技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师、材料电化学研究所成员。
在辽科大,这种身份相似甚至经历相近的有缘人不少,但像他们这样比肩而行比翼齐飞的伉俪并不多,而他们自己则更强调“独立又互补”。
缘在科大比肩而行
这“行”的起点该追溯到1991年。那一年9月,一个叫安百钢的男生和一个叫李莉香的女生共同走进了鞍山钢铁学院硅91班,成为同窗。大学4年,同样积极上进的他和她越走越近,终于临近毕业,他觉得她“聪明漂亮又活泼”,她认为他“不是平庸之辈”,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从此,两条人生之路时而平行、时而交叉,越走越坚定。
1995年,安百钢留校任教,李莉香到辽宁镁矿工作。1996年,安百钢师从刚刚博士毕业的赵国鹏老师攻读硕士学位,继续钻研化学工艺;1998年,李莉香回到母校,师从知名教授周英彦教授攻读硕士学位,研究她喜欢的材料物理与化学。2003年,安百钢从天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而此时,李莉香正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深造,导师是我国著名的碳材料专家成会明研究员。于是,安百钢也被吸引到这里,做博士后研究。2006年,博士后安百钢和博士李莉香又双双回到母校任教,理由很简单,“我们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应该回来。”
此时,再次回到起点的两个人已是“披坚执锐”――安百钢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燃料电池相关先进材料的制备和应用,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研究;李莉香主要从事先进炭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等储能系统中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相关的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为他们的科研合作提供了基础。恰好此时,从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生物燃料电池、应用电化学等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顾婷婷博士也从海外求学归来,在现任副校长、时任化工学院院长张志强等领导的指导鼓励下,学校材料电化学研究所很快成立,相应的科研团队也同时组建。买仪器添设备,确定研究方向,搞科研忙教学,他们有热情更有干劲。
可是渐渐地,他们感到要当一名好老师,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是不行的,而无论他们自己还是团队,要发展壮大,还需要继续“武装”。于是,从2007年底到2013年9月,夫妻二人同进同出,两次“东渡扶桑”,在世界材料领域知名的日本东北大学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和访问学者。
在那个世界知名的实验室里,聚集着天南海北相隔万里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而这中间,竟有那么两个人,默默地比肩而行琴瑟和鸣。两人的实验台相隔不远,一歪头就能看见对方。但紧张的工作、静谧的环境,让他们表面上更像两个普通同事,两人只能在旁人不易察觉的偶尔眼神交汇中,彼此得到温暖和鼓励。“当时就觉得太累了,现在回忆起来,共同为事业打拼,互相讨论磋商,很快乐。”男子汉安百钢腼腆的脸上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幸福和甜蜜。
如今,他们又双双行走在辽科大的校园,奔波在办公室、实验室、教室之间,一样的步履匆匆,一样的自信笃定。确实,虽然现在科研设备资金都没法与日本比,但世界水平的研究技术他们已经掌握,振翅高飞的时候到了。
安百钢:要煞下心钻进去
1973年出生的安百钢多少有点“老钢院派头”,化工学院余江龙院长评价他“内敛安静,踏实肯干,理解力非常强”。这和他的科研起步有关。安百钢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是鞍山钢铁学院硅化合物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尚世南教授,那时安百钢就进入了尚世南教授主持的“以稻壳、稻草、麦秸为原料生产优质活性白炭黑的新技术”项目组。毕业留校后,自然也进入了这个团队,而后来的硕士导师赵国鹏老师亦是团队里的一员大将。年轻的安百钢跟随老师们参与过该项目在鞍山市第三粮库的建厂生产,也曾只身跑到四川省邻水县,参加建立第二个用稻壳生产白炭黑的工厂。那时条件很差,但身边的老师同事个个意气风发,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安百钢至今还记得尚世南教授印在墙壁上的“头影”――开碰头会时,尚世南坐在那里和大家切磋;科研攻关时,尚世南坐在那里思考,久而久之,洁白的墙壁上竟留下了清晰地印痕。“不能急功近利,要煞下心钻进去,像过去那样”安百钢深有感触地说。
攻读博士期间,安百钢跟随老师参与过很多大项目,但他深知,要真正长远发展,决不能拘泥于导师的研究方向,而要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新路子。2005年博士毕业不久,他顺利拿下辽宁省博士启动资金项目《碳纳米管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应用研究》。第一次到日本做博士后,他进行了具有开拓性的新方向研究――“新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硅碳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实验所用的反应器都是他自己设计制作;第二次去日本,他思考的更多,更倾向于按自己的想法完成各项工作。
迄今为止,安百钢承担和获资助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