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家训中勤俭道德当代价值
传统家训中勤俭道德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强调人是从属于家庭和家族的,本质上是家庭和家族关系的存在物”[1]。因此,家庭是古代社会实施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而家训作为家庭教育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方式,就是用来调节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一种训诫形式,正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开篇便指明其写作的目的是“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在丰富的家训内容中,勤俭是不同朝代、不同社会阶层都认同的美德,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 传统家训关于勤俭道德的基本主张
勤俭是我国传统社会持家的根本,如清代朱用纯在《朱伯庐治家格言》中说:“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大多数的家训都阐述了勤俭为本的持家之道,用骄奢必将败家亡身的道理来训诫家族中的子辈。
1.帝王家训重国家长治久安
统治阶级十分清楚勤俭对于长治久安的重要,十分关注对自己子女特别是接班人的勤俭教育。汉高祖刘邦,三国时刘备、曹操,唐太宗李世民,清圣祖康熙等都是帝王家训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古代帝王将勤俭作为修身养德的手段。如明太祖朱元璋教导子孙“躬行节俭,足以养性;崇尚侈靡,必至丧德”(《明实录?太祖实录卷四一》)。他们还将勤俭作为统治的方式。如唐太宗训诫太子李治,“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雍正在《圣谕广训》中将节俭比作蓄水,认为“财之流不节,财用之无度而财立匮矣”;在阐述勤与俭的关系时更注重俭的养成,认为“勤而不俭,则十夫之力不足供一夫之用,积岁所藏不足供一日之需,其害为更甚也”。曹操更是以遗嘱的形式规定其死后“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相近,无藏金玉珍宝”(《曹操集?遗令》),训诫子孙要倡导薄葬、简葬之风。
2.权贵家训重家族繁荣昌盛
士大夫阶层为了保持其家族繁荣昌盛,无不将勤俭作为持家之本。曾国藩的“治家八法”中,勤俭持家被列于首位。南宋倪思在《经锄堂杂志》中对俭和奢的关系作了深入的论述。他首先对俭的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俭者,君子之德。世俗以俭为鄙,非远识也。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俭则可以传子孙。”同时他又从反面指出奢的一系列恶果:“奢则用不给,奢则贪求,奢则掩身,奢则破家,奢则不可以训子孙。”接着他提出“富有富家计,贫有贫家计,量入为出,则不至乏用”的制用观,来告诫子孙持家的方法。古人不仅分析了勤俭对持家和修身养德的作用,而且对勤与俭的关系作了探讨。清代孙奇逢问儿子:“居家勤俭,孰为居要?”其儿子博雅说:“勤非俭,终年劳瘁,不当一日之奢靡。《书》曰:‘慎乃俭德,惟怀永图。’子曰:‘礼,与奢也,宁俭。’似俭尤要。”其子望雅曰:“一生之计在于勤,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治家、治身、治心,道岂有先于此者乎?似勤尤要。”接着他对勤和俭作了本质性的探究:“勤俭一源,总在无欲,无欲自不敢废当行之事,自无礼外之费,不期勤俭而勤俭矣。”(《孙夏峰全集?孝友堂家规》)
3.百姓家训重保障生活
民间家训的内容言浅理深,读来朗朗上口,易于教授。如《增广贤文》作为古代儿童的启蒙书目就是民间创作的结晶。其中很多关于勤俭的俗语、谚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如“乞丐无粮,懒惰而成;勤俭为无价之宝,节粮乃众妙之门;省事俭用,免得求人”,“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败家子弟挥金如土,贫家子弟积土成金”。写给“田夫野老,幽闺妇女”等平民百姓的《袁氏世范》在用度奢俭上认为,“丰俭随其财力,则不谓之费,不量力而为之,或虽财力可办而过于奢侈,近于不急,皆妄费也”,提倡量力而出,丰俭适度。勤劳和节俭是普通百姓家庭得以生存的关键,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百姓要维持家庭生活,只有辛勤劳作,节省开支。百姓家训既是用来为劳动阶级的平民之家所传习,也是百姓生活的经验总结。
二、 传统家训的勤俭道德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不管是帝王、士大夫还是普通百姓,他们的家训都将勤俭作为一种修身的美德,一种持家的方法。而如今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偏差,认为勤劳未必能致富,节俭也显得过于寒酸,总希望找到捷径过享乐的生活。其实,在任何时代,勤俭习惯都不会过时,尤其是当今社会,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能源危机、经济危机等都是人类无尽的欲望引发的恶果,在丢失了美德陷入纵欲的同时也失去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可见,重新解读家训中的勤俭思想是很有必要的。要注意的是传统家训所阐述的勤俭观是与其经济、社会和文化一致的,与当今社会的巨变和文化的多元状态有相当大的距离。如果从概念所用的语词到思想表达的形式都沿用“传统”的方式对青少年来讲可能带来陈旧感和疏离感,[2]因此,我们必须“推故而别致其新”地来挖掘古代家训关于勤俭习惯的理念、方法,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