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空心化原因分析与治理策略.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统村落空心化原因分析与治理策略

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原因分析与治理策略   [提 要]传统村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是当前传统村落传承与保护的关键性制约因素之一。传统村落的“空心化”形成有城镇化推进、村民生计等多种因素,必须从制度、基础设施、就业等宏观、微观层面加以治理。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心化”;原因分析;治理策略   [作者简介]李枝秀(1976―),女,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江西南昌 330031)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乡愁符号的保护与传承研究”(14YS09)    一、引言   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传承了较长的历史沿革,至今仍为人们提供服务的,以农业文明特有的环境与资源条件为空间基础,以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为主体形态。以农耕社会的生活观念、价值尺度、民俗风习、文化心理、审美态度等为人文精神的村落聚落形态。[1]可见,传统村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凝聚着丰富的艺术结晶,是乡愁符号的寄托地,是人们离不开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生活、历史、文化、科学及艺术价值。   然而,随着近年来城镇化的迅速推进等原因,传统村落的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造成常住人口大量减少,出现“人走村空”的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 化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等的整体空心化,不少传统村落呈现出颓败荒凉的景象,传统村落的数量亦急剧下降。据湖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的田野调查显示,在长江、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总数2004年为9707个,到2010年锐减至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2]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需多管齐下,多方努力。重视分析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原因所在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治理策略,使传统村落“人旺村兴”是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的关键所在。   二、传统村落“空心化”的原因分析   传统村落“空心化”主要是指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打工经商,传统村落主要由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乃至无人居住的现象。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大陆城镇人口达690793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51.27%,首次超过农村。与此同时,中国农村,包括大量的传统村落呈现空壳化趋势。传统村落中的人口涌向城市,使得不少传统村落被空置或遗弃。同时,由于道路交通的改善,人口流动的增多和信息网络覆盖面的扩大等原因,传统村落趋于边缘化,其传统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村落传承与保护的制约性因素。   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的出现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村落的转型撤并、农民的异地脱贫以及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城市二元体制日渐松动等因素造成,概括起来,主要为三大力量驱动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一为土地,户籍管理的驱动力。尽管我国的土地制度在不断完善,但在城乡实行的仍为二元土地制,城乡土地在产权用途,市场等方面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农村土地仍存在产权主体不明确,新建房屋宅基地审批制度不健全,村庄土地规划不完善,耕地资源价值被低估,导致占用耕地建房等耕地非农用途转移严重,宅基地超标占地,一户多宅现象等突出;而对闲置宅基地的处理制度与违规滥用乱占调控等法规手段滞后,这些农村土地管理改革上的漏洞助推了农村土地空心化的蔓延。[3]从户籍制度来看,一方面,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农村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乡村人口不断涌入城镇。但由于户口和福利待遇,就学和就业机会直接挂钩,进城农民难以在制度上获得生存保障。因此守住农村旧宅基地成为理性选择,“两栖占地”,农村住宅“季节性闲置”现象普遍。[4]   二为城镇化外援吸引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1.2%的速度递增,农村人口以年均1千多万的规模涌入城镇,成为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方式。[5]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最大的原因在于在城里打工收入远远高于务农收入。大多数传统村落位置偏僻,经济落后,就业门路少,辛辛苦苦种田一年,还不如外出打工一个月挣得多,即便以苗族风情闻名中外的贵州省雷山县的西江苗寨,外出打工仍是挣钱的主要门路。正如一位当地人所说:“如果一定说西江富裕了,老百姓的生活好了,那应该归功于打工。”[6]   三为村庄自身离心力。说白了,就是传统村落留不住人,缺乏吸引力。如前所述,传统村落大多位置偏僻,交通不方便,生活不方便,生活条件差,就业门路少,缺少文化娱乐设施,教育卫生条件差是不少传统村落的现实写照。在城镇化,信息化飞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外来文化向农村渗透的力度愈来愈强,传统村落中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