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12DIC2010dabei.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 DIC的分期: 高凝期: 凝血酶增多,微血栓形成 消耗性低凝期: 凝血因子、血小板消耗, 纤溶系统激活,出血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纤溶酶增多,FDP形成 出血加重 DIC的分型: 1.按发生速度: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DIC的病因: 一.正常的凝血和抗凝血过程 (一)凝血过程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1. 体液抗凝 AT-III、heparin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系统(PC) TFPI: TM-PC: 2. 细胞抗凝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作用 3.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纤溶酶原激活物形成 4、血管内皮细胞 抗血小板作用(PGI2, NO,ADP酶) 抗凝作用(TFPI,TM,AT-Ⅲ,肝素样分子) 纤溶作用(tPA,uPA) 二、DIC的发病机制 (一)、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 组织因子的活性 (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凝血、抗凝调控失调 (三)、血细胞大量破坏 1.红细胞损伤 原因:血型不符输血、免疫性溶血 机制: ① 红细胞损伤 →ADP释出 → 血小板激活 → 血小板 黏附聚集 ②红细胞膜磷脂释出→ 凝血因子浓缩→ 凝血酶生成↑ 3.血小板激活 原因:内毒素、免疫复合物、内皮受损 机制:激活、粘附、聚集 (四)、促凝物质入血 胰蛋白酶、蛇毒、羊水、细菌、病毒进入血液,直接或间接激活凝血酶,促进DIC发生、发展。 发病机制小结 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三.血液高凝状态 四.微循环障碍 五、其它 用药不当: 如6-氨基己酸使用不当 (纤溶抑制剂) 一.凝血功能障碍?出血 机制: 1.凝血物质被消耗 2.继发纤溶系统激活 3.FDP形成(抗凝血) Ia( I) degradation: Fbg A, B, X Fbn X`,Y`, D , E`,二聚体,多聚体 FDP检测: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 试验) 正常:(-) DIC:(+) 意义:检查FDP片段的存在。 二.器官功能障碍 席-汉氏综合征 (Sheehan syndrome): 微血栓导致垂体出血坏死产生的功能障碍。 三.循环功能障碍—休克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机制: 1. 红细胞被机械性破坏 2. 红细胞变形能力? 第五节 DIC的防治原则 一.防治原发病 二.改善微循环: 低分子右旋糖苷 三.重新建立凝血和纤溶间的动态平衡 1.早期进行抗凝治疗——小剂量肝素 2.在肝素治疗基础上,补充凝血因子和 血小板 3.在肝素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纤溶药 本章目的要求 1.掌握DI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概念。 2.掌握DIC的发病机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 3.熟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DIC的分期、分型。 4.了解DIC的防治原则。 病例 患者,女,29岁。因胎盘早期剥离急诊入院。妊娠8个多月,昏迷,牙关紧闭,手足强直;眼球结膜有出血斑,身体多处有瘀点、瘀斑,消化道出血,血尿;血压80/50mmHg,脉搏95次/分、细数;尿少。 实验室检查:Hb70g/L(110~150),RBC2.7?1012/L(3.5~5.0 ?12/L),外周血见裂体细胞;血小板85 ?109/L(100~300 ?109/L),纤维蛋白原1.78g/L(2~4g/L);凝血酶原时间20.9秒(12~14),3P试验阳性。尿蛋白+++,RBC++。 诊断:胎盘早期剥离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休克 清除活化的凝血因子功能? i.v内毒素 ? 24h ? i.v内毒素?DIC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被封闭) 肝脏损伤 释放组织因子 抗凝血酶生成减少 激活凝血因子

文档评论(0)

187****50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