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刑后民原则异化与扬弃.docVIP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刑后民原则异化与扬弃

先刑后民原则异化与扬弃   摘 要:在同一案件同时涉及刑事与民事两个诉讼时,实践中一直坚持刑事诉讼程序优先。这一原则曾经是解决刑民交叉案件行之有效的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适用这一原则过程中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严重违背了制度设计的初衷。在当前越来越强调关注人权、关注民生的时代背景下,该原则适用过程中的异化反应给诉讼当事人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国家也一再为此承担额外的诉讼成本,应该考虑刑民交叉案件的多元化处理模式。   关键词:诉讼程序;刑民交叉;先刑后民   中图分类号:DF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53(2009)01-0080-08      引言:      道路交通事故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居民机动车拥有量的增多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由此,进入法院诉讼的交通事故案件也在急剧增加。2005年天津市人民法院受理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为3577件,2006年为3618件,2007年已达到3881件。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很多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被告人有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涉及刑事审判问题,案件审理在面临刑民交叉的诸多问题上陷入僵局。无论是适用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程序还是坚守“先刑后民”原则都值得进一步探讨。首先,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往往涉及车辆所有人的管理责任、雇佣关系中的雇主责任、车辆挂靠中挂靠单位的责任、车辆借用关系中出借人的责任、保险公司的垫付责任等等,各种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责任的分配问题交叉复杂,而此并非刑事审判人员的专长,分析判断起来存在一定困难。而如果将涉及刑事犯罪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放到民事审判庭来审理,往往又有“先刑后民”原则的阻碍。在立案阶段当被害人提起民事赔偿时,立案法官会考虑到“先刑后民”原则而不予立案;即使立案,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往往也会顾忌这一原则而对案件裁定中止。而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被告涉嫌犯罪,就需要经过侦查、预审、审查起诉、审判等多个阶段,期限较长,遇到肇事后逃逸的情形时,更是令被害人陷入无限期等待状态。这一过程无疑会造成被害人由于长期得不到赔偿而延误伤情救治,以致造成加重被害人精神损害、扩大被害人经济损失、激化社会矛盾的现实难题。所以说这类案件的审理无论是对刑事案件的被害人还是对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原告的权利保护都是极为不公平的。实际上,不仅仅是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在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合同诈骗案件、股权确认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同样面临着此类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类案件的受理数量急剧上升,迫切要求我们对一贯坚持的“先刑后民”原则进行认真反思。      一、“先刑后民”原则的法律渊源和适用条件      (一)先刑后民原则的法律渊源   所谓“先刑后民”,是指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发现涉嫌刑事犯罪时,应当在侦查机关对涉嫌刑事犯罪的事实查清后,由法院先对刑事犯罪进行审理,再就涉及的民事责任问题进行审理,或者由法院在审理刑事犯罪的同时,附带审理民事责任问题,在此之前,法院不应单独就其中的民事责任予以审理判决。简单而言,就是在一个案件中,出现可能同时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和民事法律规范的情况时,应当优先审理刑事法律关系。“先刑后民”已经成为法院审理与经济犯罪有关联的民商事纠纷案件的一个基本指导原则。   这一原则的法律渊源最早见于1985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下发的法(研)发[1985]17号《关于及时查处在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的经济犯罪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在查处经济纠纷案件中如果发现经济犯罪的有关材料应移送给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侦查、起诉。同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法(研)发[1985]27号《关于审理经济纠纷案件发现违法犯罪必须严肃执法的通知》,该通知重申了人民法院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经济犯罪、必须追究刑事责任的,不能只当作经济纠纷案件来处理,放纵犯罪分子。1987年3月公检法又联合下发了法(研)发[1987]7号《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经济犯罪必须及时移送的通知》,其中第3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经济犯罪时,一般应将经济犯罪与经济纠纷全案移送……;如果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必须分案处理的,或者是经济纠纷案经审结后又发现有经济犯罪的,可只移送经济犯罪部分。对于经公安、检察机关侦查,犯罪事实搞清楚后,仍需分案审理的,经济纠纷部分退回人民法院继续审理。”这一规定明确了当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发生交叉时,一般应将纠纷与犯罪一并移送,除非“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必须分案处理”或者“经济纠纷案件已经审结”。但是对于什么是“必须分案处理”,该通知没有给出一个判断标准。   1997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其中第3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在受理存单纠纷案件后,如发现犯罪线索,应将犯罪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