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一件黑水城宋代军政文献考释
                    关于一件黑水城宋代军政文献考释
    【关键词】黑水城;宋代文献;军政文书;考释 
  【摘要】本文对《俄藏黑水城文献》第6册收录的宋代西北边境军政文书第102件中的关键词语及其历史背景进行了考释,认为此牒对于反映陕西抗金战场宋军内部矛盾及军将势力发展等情况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在宋代文书学研究上也具有特殊的文献价值。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6册(以下简称《文献》)共收录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109件,其中第102件题为《建炎二年十二月潘定牒》。据《附录》介绍,本件文书共15行(含朱文印1行),行15字。行书,有补校字。首起写“检”字,并有墨印残字,下方骑缝钤墨方印。笔者对照图版,如算上首行“检”字,则共16行。为研究方便,现将该文书按照敦煌吐鲁番文书的格式重新?录于下: 
  1. 检 
  2. 今月初四日申时后准初三日 
  3. 经略待制??子云云: 
  4. 一,今帖差人仰准此,立便前去通庆城, 
  5. 勾追董承节,并元管押去马 
  6. 步军,各带随身衣甲器械,尽数管押,星火前来,赶 
  7. 趁本将,立等前去本将界首,等接 
  8. 经略待制于行,不管稍有违滞。 
  9. 一本将(被裱压数字)准日董承节并元管 
  10. 押去照管。边面人马前来赴本将 
  11. 去路。今牒通庆城,请照会 
  12. 及申刘太尉、刘团练, 
  13. 右各依此。 
  14. 建炎二年十二月日潘定 
  15. 四件牒通庆城董承节等 
  16. 初四日 
  首行“检”字,《附录》释作“捡”,当误。《文献》中尚有3件首行为“检”字的文书,分别是第9件、第72件和第79件,“检”字左边“木”旁连写,故与“捡”字相似。第2行“时”字,《附录》释作“牒”,据图版应为“申时后”。《文献》第12件首行有“□月十九日卯时准”,第69件首行有“今月初三日戌时承准”语,在文书前标明时间是宋代文书的催办形式之一。第6行“步军”2字互乙,今改。“各带随身衣甲器械”8字增注于6行旁。第9行被裱压数字,第2字和第3字似为“本将”,“董”上两字似为“准日”,本行末两字《附录》未释读,据第5行“并元管押去”可推断为“元管”2字。 
  下面对文书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进行考释。 
  关于首行“检”字。《宋朝事实类苑》中记载:“凡公家文书之稿,中书谓之草,枢密院谓之底,三司谓之检。今秘府有梁朝宣底二卷,即正明中崇政院书也。检即州县通称焉。”[1]宋敏求《春明退朝录》所记略同[2]。故“检”为公文草稿,三司及州县通称。文书的草稿性质还能从文书的书写上得到证实。该文书书写较潦草,并出现互乙和增注等校补现象,而且文书对所校补的内容没有进行必要的文字说明。与其他3件首行为“检”字的文书相比,该文书首有墨印残字,下方骑缝钤有墨方印,牒尾有押印,日期上骑缝钤朱文方印。从用印的情况看,该文书似是正式的牒文,这与文书为草稿的结论相左,但如果从内容分析则不难看出,文书涉及到重要的军事行动,即第5行的“勾追董承节”。关于“勾追”,《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追捕、拘捕。宋吕本中《官箴》卷一:“又各狱中遣人勾追之类,必使之毕此事,不可更别遣人,恐其受赂已足,不肯毕事。”王云海先生主编的《宋代司法制度》一书中也涉及到“勾追”、“勾摄”,认为这些词相当于现代司法中的传讯证人,在宋代有时也指一般的逮捕、拘捕或暂时捕押等强制手段。如《庆元条法事类》卷5《奉使》:“诸奉使用所追摄,虽被制,皆报所属官司,不得直行收捕。”这里的“追摄”就包括逮捕的内容[3]。但从文书上下文看,似乎并没有“传讯证人”或“拘捕”之意,这是因为文书落款前有朱文“四件牒通庆城董承节等”字,既然要拘捕董承节,又为何给董承节下牒文,岂不是自相矛盾?又如文书第9、10行:“董承节并元管押去照管。边面人马前来赴本将去路。”这里的“元管”应当理解为“原管”,《宋史》卷193《兵志》7:“(宣和二年)四年正月,两浙东路钤辖司奏:‘乞将温、处、衢、婺州元管不系将禁军六指挥,更招置增为十指挥,并以五百人为额,凡五千人,庶成全将。及更于台州招置不系将禁军一指挥,以四百人为额。’从之。”既然要逮捕董承节,又为何将军队交给他掌管呢?所以,将该文书中的“勾追”理解为“拘捕”是解释不通的。《文献》第79页文书原题为《促保捷第二十一指挥牒》中也涉及到“勾追”一词:“契勘本将先牒彼勾追诸军族押教曹案族司,供攒策应人马队仵。”从“勾追诸军族押教曹案”一语可以看出,“勾追”一词带有“强制执行”的意味。“勾追”一词是法律用语,在文书中理解为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集结或听候吩咐更为恰当。该文书指派通庆城董承节接应?匝勇肪?略使,很可能由于情况紧急,文书起草之后没有来得及进行誊写即下达出去,故而在正式的牒文中保留了文书的草稿形式。 
  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