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传统流派及技法特点简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扬琴传统流派及技法特点简述   【摘 要】扬琴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各地音乐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并衍生出各自独特的演奏技法。文章从历史发展和演奏技巧出发,对四大扬琴流派及其技巧进行简述,以期普及扬琴历史与一般知识。   【关键词】扬琴 江南丝竹 王沂甫 滑颤   扬琴在传入中国后,很快在各地广为流传并被各地民间音乐所接受和吸收,亦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流派。其中影响最大,较为广泛流传的是“广东扬琴”“江南丝竹扬琴”“四川扬琴”和“东北扬琴”四大流派。   广东扬琴流派   广东扬琴,俗称粤派扬琴。扬琴从波斯传入我国,迄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由于地近沿海之故,广东遂成为我国最早采用扬琴的区域。   清末民初,广东乐坛中粤派扬琴演奏家严老烈(1850-1930)把传统乐曲《三宝佛》中之第一段、第三段,分别改编成扬琴谱《旱天雷》《倒卷帘》。他所定的乐谱,均按扬琴所属流派“右竹法”①之竹序特点,为粤派扬琴演奏的风格和乐曲创作及粤派扬琴“右竹”流派的演奏技法奠定了基础。   严氏以后的民国20年代初至30年代初期,广东扬琴乐坛中先后出现了粤派扬琴演奏家丘鹤俦(左竹)、吕文成(右竹)、罗绮云(右竹)、黄龙练(左竹)、方汉(右竹)等(上述人物均依其在粤派扬琴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上列粤派扬琴诸家,均是早期粤派“左竹法”和“右竹法”两大扬琴流派的代表人物。其中,20世纪30年代初,吕文成把“铜丝琴”②的中、高音区改用钢丝弦,原低音区沿用原来的铜丝弦。吕氏这一改革,不仅提高扬琴音色的亮度,而且因钢丝弦所能承受的张力增加,因此也扩大扬琴的实用音域,亦使20世纪30年代扬琴的演奏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除上述“左、右竹”两派外,早期广东扬琴流派也曾出现另一派为“顺打派”,其基本竹法特点是不分“左竹”与“右竹”,以通顺为主。在当时得不到诸琴家的承认且遭到极力排斥,后即逐渐销声匿迹。经笔者查证,之后的粤派扬琴除“左”“右”竹两大琴派外,再没有发现这两大流派以外的流派了。丘鹤俦先生在其编著的《琴学新编》中曾言:“扬琴竹法,有左、右竹之分,如多用左竹是为左竹琴,多用右竹是为右竹琴。本谱专写左竹琴之竹法,因左竹琴乃吾粤最为通用之竹法也。右竹琴在南洋之华侨亦颇通用。”[1]   实际上,尽管仅存“左竹”与“右竹”两大流派,但因当时的环境及世界观狭囿的局限,流派间常存在“文人相轻、同行相忌”的思想意识。其实“左竹”“右竹”两大琴派间并无多大矛盾,只不过是“左竹”先行或“右竹”先行而已。正如丘先生在其《琴学新编》中所论述:“论左右竹之唱口板路一该相同,惟其手部乃异耳。”[1]   江南丝竹扬琴流派   江南丝竹是江、浙地区人们熟悉的民间器乐艺术。由于主要用于丝弦和竹类制的乐器,且流行于江南一带,故称为“江南丝竹”。江南丝竹扬琴是从江南丝竹音乐中脱颖而出的,其发展主要和江南丝竹这一乐种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江南丰富的民间音乐衍生了江南丝竹,而江南丝竹则为扬琴音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发展环境。   江南丝竹扬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任悔初(1887-1952),被誉称“江南丝竹扬琴奠基人”[2],他是把江南丝竹的合奏曲改编成扬琴独奏曲的第一人。江南丝\竹扬琴在演奏风格上独具一格,其传统扬琴曲中属江南丝竹的作品有《弹词三六》《欢乐歌》《行街》等,其扬琴演奏特色主要表现在衬音、倚音、花音、颤音、轮音、座音等,丰富了江南丝竹扬琴的润饰和加花的特点,曲调优美细腻,旋律秀雅流畅,韵味清新隽永。   江南丝竹扬琴也有其独特的演奏技法,江南丝竹音乐旋律流畅、秀丽,节奏平稳,句法悠长,是最能体现扬琴华彩性和装饰性加花这一特点的主要流派。江南丝竹中的扬琴演奏经常使用“经过音”“插入音”“辅助音”和“装饰音”等加花手法,在演奏竹法上擅长运用“衬音”“花音”“倚音”“波音”“反竹”“连竹”“八度双音”“轮音”及“弹轮”。而其中最主要的技法是“轮音”和“八度双音”这两项。   四川扬琴流派   四川扬琴亦称“四川琴书”及“扬琴戏”,因以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在清初形成地方曲艺表演艺术形式,到19世纪末发展为独立完整的说唱艺术。四川扬琴音乐唱腔具有粗犷、豪放、发音铿锵有力的特质。也直接影响到了乐曲方面,《闹台》《将军令》是四川扬琴的代表性曲目,也是最早的四川扬琴独奏曲[3],音乐舒缓时细腻委婉、流畅生动,激烈时刚劲粗犷、浑厚有力,表现力极为丰富。其流派著名的演员有李联升、李德才、易德全等人,其中又以李德才最负盛名。   四川扬琴风格向来以铿锵、浓烈著称。传统四川扬琴琴弦较粗,琴竹短而硬,因而发音铿锵、明亮。它最有特色的演奏技法是“浪竹”:用左手击弦的同时将琴竹和竹柄之间的部分靠着扬琴钢弦下方的第一个音,作为支撑点,让琴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