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地充分发挥.docVIP

试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地充分发挥.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地充分发挥

PAGE PAGE 7 试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摘 要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三农”问题形成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农民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解决“三农”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意旨。农民主体作用能否充分发挥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新农村建设中应科学定位农民角色: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农民主体作用缺失的现状让人甚忧,需积极探索农民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合理路径,只有农民真正地自主性参与才会使新农村建设富有强大而持久的活力。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作用;发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中所特有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城乡关系,特有的工业和农业“剪刀差”的城乡发展过程,还是导致了“三农”问题的形成,“三农”问题也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党中央世纪之初即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它是“三农”理论和政策的重大创新。而“三农”问题形成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农民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力量,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有待于农民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角色定位: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提出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现实的人”的发展过程。现实的人是从事实践创造活动的人,他们自己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在一定的现实物质生活条件下进行这种创造,在创造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人始终是主体”[1],人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其它自然物只能作为客体而为人所利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重大的实践创造活动。而“现实的人”无疑是广大农民群众,农民理所当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也是成就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关键所在,正如胡锦涛所说:“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2]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搞过的农村建设不算少,但统治者往往把农民看作是劳役而不是主人,农民缺乏主人翁精神,也不会把建设活动当作自己的事情对待。建国后,我们也搞过轰轰烈烈的农村建设,但效果并不明显,前些年我们也一再强调解决“三农”问题,而“农村文件一大筐,基层干部喊破嗓,农民兄弟懒洋洋“的状况并没有多大改善,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低、基础差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尴尬局面,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只把农民当作被动的受体,被拯救的对象,农民的主体力量处于漠然状态,根本就没有启动。走出困局,必须科学定位农民角色: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民的事业,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是新农村持久的力量源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既表现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主体,又表现为价值主体,即广大农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活动推动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民群众同时成为自身所创造的财富的占有者和获得者。[3] 二、农民主体作用缺失的现状分析 1.农民收入增长相对迟缓 从国家统计局已公布的数字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由上个世纪80年代的1.8:1,扩大到90年代中期的2.5:1,跨入新世纪的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85.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140.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3.33:1再扩大为3.36: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我们看到近5年来,农民收入虽然增长很快,5年人均累计增收2000多元,但增长速度仍然落后于城镇居民,致使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扩大。如果把农民实物性收入扣除,把城市居民住房、教育、医疗等一些隐性福利都加进去,城乡收入差距比要远远超过这个数,预计在5:1或6:1之间。农业部提供的相关材料又显示,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农林牧渔收入占到42.1%,工资性收入占到38.6%,两项合计,占农民收入来源的80.7%。今后一段时间农产品价格走势和农民工就业状况都不乐观,大大增加了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这些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农民的相对贫困。生活水平低,直接影响了农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心理上严重失衡,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没有农民收入的极大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如期实现。 2.农民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平等地尊重 公民的合法权益应该没有从事职业和生活地域之别,农民同样是国家的主人。但是我国长期在制度和体制上的障碍人为地把城乡和工农分割开来,在迁徙、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福利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因职业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1****2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