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并非音律家探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苏轼并非音律家探究

关于苏轼并非音律家探究   摘 要:苏轼词是否和音律这一问题,学界争论由来已久,各家众说纷纭,有人说苏轼只是略懂音律,也有人说苏轼精通音律,是音律家。各家对于音律的理解都存在着分歧,在格律方面苏轼作词显然符合要求,但从音律方面来讲,苏轼的词有很多不和音律的现象,不能说苏轼是音律家。   关键词:苏轼;音律;音律家   中图分类号: I207.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5-0085-04   一、格律与乐律之辩   词的音律包括词的格律和乐律两个方面。词的格律是关于字数、句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每首词都有词牌,这是词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填词时应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用韵等规定,这是作词应讲究的格律。乐律主要指宫调。宫调由七声十二律构成,七声即是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其中任何一声都可以构成一种调式,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之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调式被称为“调”,合称宫调。乐音的音高标准称为“律”,分六律、六吕,两者合称为律吕。七声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宫、七十二调,总共是八十四调,唐代及北宋习惯上用燕乐二十八调,这与用四弦定声是有关的,这是古代作曲的音乐理论基础。   分清词的格律和乐律,应是探讨苏轼词是否和音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张炎在《词源?杂论》中说道:“词之作必须合律”,夏承焘先生在《词源注》中说“律”是指“合于音律、乐谱”[1]。由此可见,作词最先要做到的是要符合音乐性。古代乐律虽已失传,但仅从格律角度去分析音律问题是站不住脚的。当然,乐律与格律也并非丝毫没有关系,汉字“平上去入”四声的合理运用也有助于乐律的和谐优美,只是两者概念应严格区分。如俞平伯先生在《〈周词定律〈评》中讲到:“词之音律与格律,二者不可分,而以音律为主。如格律必准乎音律,不然于格律何有。若从格律追探音律,则不可得也。”[2]并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又说:“格律者,音律之末,不外归纳前人之作而得一比较一致的轨范而已。然声音亡矣,终不可复。苟格律之俱在,则虽亡不亡,聊胜于无耳。”[3]余先生这段里提到的音律实相当于我们讲到的乐律,指出作词以乐律为主,“格律者,音律之末”实际上说明了两者需区别看待。清人邹祗谟在《词衷》里评《诗馀图谱》时讲到:“俱系习见诸体,一按字数多寡,韵脚平仄,而于音律之学尚隔一层。”[4] 邹祗谟在这里讲到的“字数多寡,韵脚平仄”指的是作词的格律,而“音律之学”就是我们讲音乐范畴的乐律。   二、现有材料不能证明苏轼精通音律   我们从宋人的各种记载中,能够看到苏轼与音乐有关的信息。在叶梦得的《避暑录话》中有这样的记载:“与客大歌数过而散。”[5]《历代诗余》中的《坡仙集外纪》中写道:“东坡在儋耳,常负大瓢歌其间,所歌皆《哨遍》也。”[6]蔡绦在《铁围上丛谈》卷三中记载道:“尝为吾言: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哄勇,俄月色如昼,遂共登金顶之妙高台,命绦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歌罢,坡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7]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卷五引晁以道的话:“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8]。苏轼的《书〈彭城观月诗〉》写道:“余十八年前,中秋与子由观月彭城,做此诗,以《阳关》歌之。今复此夜,宿于赣上,独歌此曲,聊复书之。”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曾经有唱歌的经历,但是能唱歌和精通音律是有很大差别的。唱歌可以是每个人都可以有的爱好,但是精通音律是要求对音乐知识有比较熟练的掌握,并且需要创作。在《东坡续集》中我们看到这样的记载:“记得应举时,见兄能与歌甚妙。弟虽不会,然常令人唱为何词。”由此我们也看到苏轼爱唱歌的信息,而且倚声填词,但也不能证明苏轼精通音律。宋人彭乘在《墨客挥犀》中记载:“子瞻常自言平生三不如人,谓差棋、吃酒、唱曲也。然三者何用于人?子瞻词虽工,而多不如腔,正以不能唱曲耳。”[9]苏轼自己就曾说唱曲不如人,“词虽工”就是指格律工整,“不入腔”、“不能唱曲”正是说道苏轼的词不和乐律,由此可见苏轼作词不能说是合音律的。   赞成苏轼作词合音律的人还举出苏轼的?a括词以及自度曲的例子,但这些证据并不能说明苏轼精通音律。   《全宋词》中收录苏轼十二首?a括词,其中在词序中提到?a括以就声律的有如下几首:(1)《哨遍》(为米折腰),?a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词序云:“乃去归去来兮词,稍加?a括,使就声律,以遗毅夫。使家僮歌之……”。(2)《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a括韩愈《听颖师弹琴》,词序云:“公旧序云:‘欧阳文忠问余:琴师何者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