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国绘画价值观演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再论中国绘画价值观演变

再论中国绘画价值观演变   摘要: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绘画价值追求的是认识功能和伦理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画论价值观转向审美。这个过程转变的原因以往论者都集中在社会风气和思潮变化。但是我们认为,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画论提出者由以往的思想家、哲学家、统治阶级转换为艺术家本人。   关键词:画论;伦理;审美;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08)01-0161-03      我们古人对绘画价值的认识,从重视社会功能到后来重视审美这个人所共知的转变,其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多个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以往的论者特别强调政治、哲学、伦理等意识形态对其产生的影响,但是我们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画论提出者身份的变化,先前参与画论的人往往是思想者、哲学家、统治阶级的核心人物到后来大多数变成了艺术家。身份的变化,使得其视点不同,因而结果也就不一样。   先秦两汉时期绘画这一行当社会地位不高,只“止于艺行”,是下人干的手艺活,远没有达到我们今天崇高地位。绘画的价值的认识总是将其和社会功能在一起,带有脱胎于原始时代实用艺术不远的浓厚意味,与个体的精神自由的追求相距甚远。   首先,绘画的认识功能的强调。“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左传?宣公三年》)古人在鼎上刻画百物,其目的是让普通民众了解鬼怪神异之物。我们知道原始时期,巫风盛行,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心理往往被异化出来的神灵主宰,所以必须要让人有所敬畏,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作,什么应该鄙弃什么应该追求。铸鼎象物就是承传这样的思想,起到一个教科书的作用。所以我们翻开中国先秦的美术史,神灵诡异的形象布列期间。如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两幅帛画“人物驭龙”和“人物龙凤”可以说是当时画作的代表。前者人物峨冠静穆,驭龙飞行,后者人物肃穆祈祷,两者表达的都是渴望飞仙的主题。   其次,伦理教育价值的突出。将绘画从灵异世界逐渐沉落至人间,重视绘画的人伦关怀,可以说是我们先民自觉地表现,这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彰显出来,并且深深影响了中国绘画历史。“孔子观乎名堂,睹四门墉又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戒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斧依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孔子徘徊而望之,谓从者曰:此周之所以兴盛也。”(《孔子观周?家语》)可见孔子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审视尧舜桀纣的画像的。东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王充也认为绘画的价值在于宣传教化。他曾经指出“宣帝之时,图画汉烈士,或不在画上者,子孙耻之。何则?父祖不贤,故不图画也。”(《论衡?须颂篇》)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说“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叙。恶以戒世,善以示后”。说明当时绘画是用来表彰烈士贤人,激励后人的宣教工具。这些观念特别是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占统治地位。儒家实际上是一种日常伦理观念,他的初衷在于恢复以“仁”为核心观念的周代礼治秩序,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以后,就渐渐以人事取代神事,指导绘画方向。受其影响,秦汉时期,绘画过多的关注社会。绘画题材比较局限,还没有拓展到自然美的领域,人物画是当时的主要画科。统治阶级就利用绘画来宣传官方意识形态,通过图画古圣先贤、忠臣义士、孝子烈女,树立楷模,以供后人效仿,从而巩固其统治。如汉武帝曾经招黄门画周公辅成王的故事赐给霍光;汉宣帝时“图画功臣十一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置其官爵姓名”;(《汉书?苏武传》)明帝时候曾经在云台绘二十八名将等等。这些例子说明当时人物画的兴盛以及它又是如何与伦理统治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描绘想象中的神灵世界还是后来的现实中的人物,当时绘画的独立性没有突出出来,被其它的意识形态所宰制,绘画的价值被社会功能的追求所操纵,他的审美意味没有被理论家所强调。   这种状况发生改变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价值追求从社会功用转移到个体审美。当然,这个时期的绘画还是有追求伦理。如三国曹植认为“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历代名画记》)齐梁时期的谢赫认为“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沉沦”。(《画品》)同样,统治阶级积极参与绘画活动,用以帮助其统治,《孝经图》《列女图》《孔子十弟子图》等古圣先贤,忠臣烈女是当时流行的题材。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曾经画过《女史箴图》和《列女仁智图》,这些仍然属于劝谏之类。   但是同样是人物画,这一时期的画论除了社会功用追求的历史遗留以外,更加注重绘画艺术效果,注重人物性格心理刻画。也就是说人物画向审美的方向更加靠拢了。人物画创作也更加富于情韵。顾恺之提出了“传神论”审美性的主张。他在《摹拓妙法》一文中指出“人有长短,今既定远近以瞩其对,则不可改易阔促,错置高下也。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