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化思想对少年儿童影响.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功利化思想对少年儿童影响

功利化思想对少年儿童影响   十七世纪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说:“在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洛克是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他的思想观点代表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贵族绅士的思想,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时代局限性。但是,他关于德育对人一生影响至深的精辟论述,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对我们重视德育、卓有成效地开展德育工作不无启发。   少年儿童德育的重要性,已经形成了全社会的共识,是实施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前提。然而,在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中,一些不健康的意识和思潮逐渐在社会各领域蔓延开来,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也受到一定影响,尤其在少年儿童心灵里,产生了负面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其具体表现是:   一是“金钱至上”盛行,侵蚀少年儿童的心灵。   校园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的意识、思潮会影响学校、影响学生。部分学生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崇拜金钱,相信金钱万能。在这种意识主导下,有的学生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占据了他们幼小的心灵。小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动辄跟人攀比,比吃、比穿、比享受,甚至,因为受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有的学生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个别学生还错误地认为教师是他付出学费的雇佣,拒绝教师对他的管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二是成人世界里的利益关联,替代了学生之间纯洁无瑕的团结友爱,诚信缺失的结果,导致了信任危机的发生。   少年儿童时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依赖性很强,对外界的模仿性也很强。社会上那些依靠相互关联的利益驱动的做法,对他们影响很大,甚至,有的家长从小就给孩子灌输成人世界里所谓的“成功学”“潜规则”。其结果是,孩子丧失了对客观世界、对社会的基本信任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孩子丧失了对人的信任,在他的心灵中就会产生消极情绪,而有时则会产生悲剧。如若对真理丧失了信任,不是变成一个凶狠毒辣、残酷无情的人,就是变成一个意志薄弱、假仁假义、两面三刀、爱说谎话的人。不信任的种子可以发出任何的坏芽来,变成道德上冷酷心肠的人,道德价值对他也就不存在了。”而事实上,现在的孩子中间,对诚信持有怀疑态度的逐渐增多。   社会德育环境的不健康,孩子纯洁的心灵受到影响是必然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引导和教育,被社会上那些不健康的“行规”“潜规则”“成功经验”等污染了,直接影响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是缺乏道德底线的恶性竞争,会侵染少年儿童善良的本性。   工业化时代的竞争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即使是教育,也被各种各样的竞争所笼罩。升学竞争、名次竞争、学业水平测试竞争、学生会及班干部竞选,即使是少先队组织的中队长、小队长,也被教师们引入的竞争机制所掌控。在人们看来,竞争是让少年儿童行使民主权利、借助民主机制表达自己愿望的公平方式,是公平公正的象征。然而,校园的竞争,是少年儿童这个年龄无法理解的,也是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的――尤其在品德培养上。因为,校园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成长的地方,是爱的乐园,是培养爱心与梦想的地方。   在校园里,滥用竞争手段,会扭曲少年儿童的心灵。   因为,过度的滥用竞争手段,打破了爱的平衡,打碎了爱的氛围。尤其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孩子们的爱好、兴趣和注意力,被没完没了的考试、评比等竞争所遮盖。教育只剩下单调的分数竞争,德育成为被抛弃在角落里的“另类”。学习,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枷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孩子不善于去爱,他就不可能生活,不可能真正的在道德上得到发展,也就不可能逐渐地进入公民生活的大世界。”   四是冷漠,使得社会道德温度降到冰点,耳濡目染的结果,是少年儿童远离了心灵的高尚。   2012年10月,广东佛山的一起“小悦悦”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引发了国人的“爱心与道德缺失”的大讨论。事件本身折射出来的现代社会人们的道德滑坡与缺失,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在德育教学中,倡导小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在集体生活中讲奉献、讲谦让。可是,来自社会上的那些“老实人吃亏”“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所谓经验之谈,又使得少年儿童在德育与社会实践的对比中,显得迷茫不解,不敢轻易相信教师的正确教导。   近年,发生在校园里的恶性事件不在少数。少年儿童打架斗殴,利用哥们义气拉帮结派搞江湖义气那一套。还有的学生对献爱心、捐助公益事业等社会公益行动视为“作秀”,不能领会这些活动所包含的道德教育意义。更有甚者,发生在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投毒致死同寝室同学案,更引起了全社会的反思和警醒。冷漠与自私的负面影响,对少年儿童毒害至深,众多的事件均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我们的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德育实践之间存在的漏洞与脱节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