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具有反转录过程的病毒有反转录病毒科和嗜肝病毒科,后者在动物疾病方面重要性较差,前者在动物疾病反面的主要特点是多数病毒具有致肿瘤作用,潜伏期较长。比较重要的动物反转录病毒有禽白血病病毒、牛白血病病毒和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等。 第一节 反录病毒科(Retroviridae) 本科病毒对畜禽及人类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人类的爱滋病病毒、禽白血病病毒、牛白血病病毒、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等 反录病毒科的特性 有包膜、球形,80-120nm。 基因组为二条相同的单正链RNA。 核心中有RNA依赖的反转录酶 (具多聚酶和核酸内切酶功能) 复制特点:有独特的反转录过程,通过DNA中间体,整合于细胞染色体DNA。 有gag、Pol和env3个结构基因及数量不等的调节基因。 病毒有组织亲嗜性,以芽生方式释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1983年,法国人(Montagnier 等)首次 分离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LAV); 1984年,美国人(Gallo等)分离出人类 嗜T淋巴细胞病毒Ⅲ型(HTLV-Ⅲ); 同时Levy及同事也报道了他们对 命名为ARV的逆转录病毒的鉴定; 1986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统一为HIV,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艾滋病)的病原体。 抵抗力:弱 56℃10 min可被灭活,室温(20-24℃)存活7天,冻干血制品,须加热68 ℃ 72小时才能灭活病毒。 对多种消毒剂敏感,如50%乙醇﹑0.3%双氧水,10%次氯酸钠﹑10%漂白粉﹑35%异丙醇﹑5%来苏儿等。 致病性与免疫性(Pathogenicity and immunity) 1.流行病学 每年新增病例有500万,约300万人死于AIDS;我国存活感染者84万。 2.传染源 ① AIDS患者 ② HIV感染者 (无症状携带者) 临床症状: (1)原发感染急性期 :HIV增殖、 扩散→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 嗜睡、皮疹等自限性症状,持续数 周后进入无症状期。 (2)无症状潜伏期:外周血HIV抗原含量低或测不出,持续10年左右,甚至更长,不表现临床症状。 (3)AIDS相关综合症(ARC):出现发热、盗汗、疲乏、体重减轻、慢性腹泻和淋巴结肿大等。 (4)典型AIDS(即免疫缺损期) 慢性感染→ 激发因素→增殖性感染 →艾滋病相关综合症→各种机会感染 →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特点: (1)潜伏或慢性感染持续存在,通常都有前驱症状,潜伏期3-5年,5-10年,发病后1-3年死亡。 (2)合并各种机会感染与恶性肿瘤 ①肺部感染 ②肠炎 ③神经系统疾病 ④Kaposi肉瘤和恶性淋巴瘤 致病机制:主要引起机体的免疫系统损伤 (1)CD4T淋巴细胞和记忆细胞 HIV对CD4T辅助细胞(Th)的耗损。 机体对HIV的免疫应答 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抗HIV的主要机制,但都不能有效的清除体内的病毒。原因: ①病毒的潜伏感染状态; ②病毒包膜糖蛋白的变异; ③机体免疫低下不足以清除病毒等因素有关。 (1)细胞免疫: K细胞 ADCC CTL-细胞毒反应 NK细胞 (2)体液免疫:在HIV感染后,一般1—3个月即可检出HIV抗体,包括抗gp120的中和抗体,有一定保护性,急性期可降低血清中病毒抗原量; 微生物学检测 1.检测抗体 ①初筛(ELISA、IFA、RIA) ②确证:免疫印迹试验,至少同时测两种抗体(P24、gp120)阳性,方可判断HIV感染 3、病毒分离:淋巴细胞 患者标本 CPE(+) 测Ag或酶活性 4、耐药性检测: 基因检测:确定病毒反转 录酶、蛋白酶基因上的编 码突变,通过已有数据库 比对预测病毒耐药性, 表型检测:同细菌药敏试验 防治原则 1.预防 ①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 认识传播方式及危害性, 杜绝吸毒、性滥交。 ②建立监测系统,掌握流行动态 ③加强入境检疫 ④确保输血和血制品安全 2.疫苗研究 处于开发和测试中, 动物实验已有效,可激发 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 3.药物治疗 (1)抑制反转录酶 ①核苷类药物 叠氮胸苷(AZT)、双脱氧胸苷(ddC)、双脱氧肌苷(ddI),拉米夫定(3TC) ②非核苷类药物 干扰HIV的DNA合成,抑制病毒增殖 (2)抑制蛋白酶 赛克纳瓦,瑞托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