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式思考.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哲学式思考

哲学式思考   摘要:作为现代设计和后现代设计的分水岭波普设计的发生意义存在于这一转型的逻辑中。本文意在用哲学视角去探讨这一转型逻辑,通过引入“真实性”的概念对波普设计进行深入式批评,以阐释波普设计生发的意义及其它在现代设计与后现代设计转型间的重要性。   关键词:波普设计 真实性 哲学批评 转型意义   首先以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入话题,“在当下社会,当你面临一件波普式的服装和一件以理性思维设计的服装时,你的第一反应会选择哪件?”这是一个有深度的问题,它从本质上反映出设计的存在和支持条件是什么的问题。   为回答这个问题,笔者不再从社会学和风格学出发,而转换角度,用哲学视角去触及设计自身的发展逻辑以解决它所面对的问题。笔者从作为现代设计和后现代设计分水岭的波普设计入手寻找这种转型上的内在逻辑,并分析当下设计的特点和追求目标。为便于寻求论点的建立,笔者从“真实性”入手试论。   一 “真实性”概念的引入   “真实”启自20世纪美国哲学家阿瑟?C?丹托在1964年撰写的《艺术世界》中对艺术品内涵的“真实”概念,笔者引用该概念只为寻求某种论证逻辑的建立,而不是指丹托意义上的真实。本文的“真实”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一种相对的“存在”。按照海德格尔探讨艺术品时认定的存在,笔者谈到的相对的“存在”一是言明它的发生是建立在一种关系上,即关系的主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种发生。罗素在他的摹状词理论中指出“其实其本质就是因为事物的缺乏性而导致的事物的相互依存的现象――没有他物,何来此物?”说明关系的发生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二是言明因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存在,所以这个“存在”不是纯然的靠近真理。比如对主体而言,“存在”在关系中表现的即是主体“意向性”的生发,意向性的性质就决定存在主体身上的纯然真理不能全然展示出来,而只是无限的靠近这种真理,达到一种类似真理的真实。   真实的发生依据“真实性”而有意义,于是就引入了“真实性”这一概念。马克思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他通过讲实践的意义来阐述一个主体与客体的认知过程,“真实性”就如同此,是一种主体对客观对象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动态关系,它既将关系网中的各种元素互动起来,同时又不断地整合这些元素,这是合目的性的过程。因此用主客体发生过程的不断整合来解释真实性会更恰当,而这里的整合因是合目的性的活动,所以它不同于“自然过程的生发”,也不是主客二元呈现“正负相关”的关系存在,而是强调主客二元双向交互作用的关系。这个交互过程是以“构建(结构)-解构”的方式进行,这就是一种发展逻辑的演变。   二 波普设计带来的转型思考   “波普”一词来源于英语的“popular”,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它,有三个明显现象:一是极大程度地赢得了设计市场;二是短时间内又迅速消失;三是对后设计产生巨大影响。这三个连环式的问题的解决正如同开始提到的问题一样都需要从设计的本质和当下设计的终极目标上谈起。   波普设计的成功就在于它对当下“真实性”的真实把握,其本质不再是某种结构下的深度,而是主体间沟通下的“深度”。对于这个“真实”和“深度”的认识可从以下几点谈起。   1、波普设计追求的“真实性”的限度――对“设计融入生活”重新诠释   普遍认为波普设计满足了人们在物质世界中消费的心理诉求,因为人们把消费符号作为身份的象征,其实这内在的原因是人们希望能实现自己存在的现实性。在原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提到被压迫阶级劳动的过程其实是自身异化的过程。由此可见,作为普通大众,在长期的身份或者存在异化的过程中,从心理上就有一种本能的愿望――肯定自己存在的“真实性”。在长期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尤其随着现在物质的膨胀,这种愿望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经过长期的进化,人在身体内部物理性的结构上完成了最高度的进化。无论男女老少共同分享着相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有着同步的进化,这就决定人内在的心理诉求是相同的。这种共同性就表现在对自身存在的现实的把握。自身存在的现实,一是人本身内在的原始的共同的意识,即人的真实性,是人作为人的本身存在;二是肯定在生活的世界中自己的存在、生活的现实。于此就与生活建立起联系,而波普设计与生活联系的真实性表现之一是将物质世界存在的物质纳入设计形式作为物质消费与人们的生活建立起联系(例如波普设计中的直接拼贴和模仿设计、对幻想性的设计,将生活中存在的物质直接与人联系起来,为人所用,或者使人在现实上直接与物发生对话,这就实现了这种真实性的存在)。   波普设计正好完成了对此种“真实性”的把握,它通过将设计作为一种实现“真实性”的手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