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研究中史误三点辨正.doc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哈尼族研究中史误三点辨正

哈尼族研究中史误三点辨正   国内有关哈尼族的研究近年来硕果累累,但有的论著中对某些史料的理解存在误区。本文以原始资料为依据,针对哈尼族研究中涉及到的《尚书?禹贡》记载与梯田的关系,明初黔西北、滇东北有无“和泥芒部府”,康熙时参与反清起义的龙韬之地位与族属三个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考证分析,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看法。   关键词:哈尼族 梯田 “和泥芒部府” 龙韬   作者古永继,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地址:昆明市,邮编650091。      近年来,国内有关哈尼族的研究硕果累累,相关著作及论文数量众多。近因参撰《清史?典志?民族志》南方少数民族篇,拜读有关哈尼族史的部分论著,从中受益非浅,但也感觉一些地方似有问题,即人们对某些史料的理解存在误区,导致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出现偏差并以讹传讹。兹将所见撮要二三,冒昧置喙,不避班门弄斧之嫌,仅抒一孔之见。      (一)《尚书?禹贡》之“厥田惟下上”所言非梯田      梯田,是我国南方山区农业种植中的普遍垦种形式之一,云南红河南岸哈尼族地区水稻种植中的梯田尤为突出,人们称之为哈尼族梯田文化,近年已成为哈尼山区对外宣传的重要品牌和标志性特征。而哈尼族对梯田的耕种,究竟始于何时?20世纪80年代成书的《哈尼族简史》云:“从文献记载看,哈尼族先民垦田种稻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尚书?禹贡》记载:‘和夷’所居的大渡河畔,‘其土青黎,其田下上,其赋下中三错。’”(注:《哈尼族简史》编写组:《哈尼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2页。)此为有关论著中最早将《尚书?禹贡》与哈尼族垦田种稻联系在一起者,虽未明言梯田,却引导着人们朝梯田联想,有的在此“指引”下且发挥得更加直白。其后的《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即说:“早在春秋战国时,中国的梯田即已出现。《尚书?禹贡》载,?崴?(大渡河)畔,‘厥土青黍,厥田下上。’‘厥田下上’说的就是梯田。这是中国史籍对梯田最早的文字记载,同时也是对哈尼族治梯田最早的文字记载。”(注:王清华:《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导言第1页。)类似的说法,此后纷纷涌现。《云南省志》卷61《民族志?哈尼族》云:“哈尼族治梯田的历史相当悠久,据《尚书?禹贡》:‘和夷’(哈尼族先民)所成之地,‘其土青黎,其田下上’。”(注: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撰:《云南省志》卷61《民族志?哈尼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页。)认为《尚书?禹贡》中讲的即是梯田。《哈尼族文化史》云:“哈尼族垦田种稻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梯田已经出现。《尚书?禹贡》记载,‘?崴?’(大渡河)畔,‘其土青黍,其田下上,其赋下中三错。’这是中国汉文史籍对梯田最早的文字记载,同时也是对哈尼族耕治梯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注:雷兵:《哈尼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这种种将《尚书》记载与梯田联系在一起的看法,其实不确。   考《尚书?禹贡》相关原文:“华阳黑水惟梁州。岷、?蠹纫眨?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底绩。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注:《尚书?禹贡》,《十三经注疏》之《尚书正义》卷6,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上册第150页。)抛开各家所引文字歧异不论,人们对书中“田”及“下上”的理解,即与史料本意明显不符。   “田”,今有“水田旱地”之说,故提到“田”,人们往往即理解为水田。其实,古时的“田”,并非专指水田,而是泛指已耕种的土地。《释名?释地》曰:“已耕者曰田。”《玉篇?田部》曰:“田,土也,地也。”《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曰:“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注: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第4卷,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524页。)即早时“田”之含义,虽不排除水田,但更多指的则是旱地。“下上”,此讲的也是等级高低,而非指从低处到高处或地势高低不平。《尚书?禹贡》中记载全国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山川的方位脉络、物产分布、土壤性质及赋税高低等等,每州都有“厥土(惟)××,厥田(惟)××,厥赋(惟)×××”之类格式化语言,意即各州土壤的性质、类别及土地的肥瘠不同,所纳官府赋税的等次也不同;田地的高下肥瘠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赋税也分为同样九等。如地处约为今河北、山西一带的冀州,“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孔氏传云:“田之高下肥瘠,九州之中为第五。”唐孔颖达疏引东汉郑玄注云:“能吐生万物者曰土,据人工作力竞得而田之则谓之田。田、土异名,义当然也。”(注:《尚书?禹贡》,《十三经注疏》之《尚书正义》卷6,上册第146页。)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