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吴汉何尝杀妻练习语文版.docVIP

2018-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吴汉何尝杀妻练习语文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10 吴汉何尝杀妻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D ) A.篡位(cuàn) 自刎(wěn) 典籍(jí) B.殊不知(shū) 记载(zǎi) 贩马(fàn) C.冤家(yuān) 无稽(jī) 祠堂(cí) D.捏造(niē) 校订(jiào) 给事(gěi) 2.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这样,吴汉果然实心踏地随刘秀去打天下,后来成为所谓中兴名将之一。 B.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衷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C.由此可见,吴汉的家庭关系很正常,看不出有过“杀妻”之类的变固。 D.不知道后来的剧作者,为什么要无中生有地硬把“杀妻”的情节,安在吴汉的头上。 3.在小方格内填上适当的标点。 在旧戏舞台上,许多人都曾看过一出戏,名叫《吴汉杀妻》,又叫《斩经堂》。 4.邓拓,笔名马南邨 ,当代历史学 家、杂文 家。他曾与吴晗 、廖沫沙 合写杂文专栏三家村札记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果对于《后汉书》的记载还认为不足的话,那么,我还可以举出汉代刘珍的《东观记》中的一段文字做证明。刘珍是后汉安帝永初年间的史官,曾奉诏校定东观诸书,并且负责编辑建武以后的名臣列传。他的著述自然是可靠的。据他说:“汉但修里宅,不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也。”这样看来,吴汉的夫人名位也很正常,并没有引起吴汉“杀妻”之类变故的可能。 而且,照《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这又证明,从来历史记述都没有把吴汉描写成《斩经堂》的人物。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从我们现在的观点来说,假若要把吴汉的故事编成戏剧,虽然不必要完全照《后汉书》记载的史实,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但是也不应该捏造情节,胡乱编出像《吴汉杀妻》这样的剧本。 5.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作者举汉代刘珍的《东观记》中的一段文字证明吴汉没有杀妻。  6.文中画线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能。因为画线句子介绍了刘珍的官职、职责,以此来证明“他的著述自然是可靠的”。  7. “这又证明”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后汉书》所载,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8.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参考答案两层意思:一是把吴汉的故事编成戏剧,不必完全照搬史实;二是不应该捏造情节,胡乱编写剧本。  9. (2016·湖南湘潭期末考试)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A.《大国崛起》本着“为国人打开视野、为人类共同进步提供思考”的创作宗旨,引导人们以开放的心态汲取历史的智慧。 B.全国第八届特奥会的参赛队员,除四川本省的84名运动员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 177名运动员也参与了奖牌角逐。 C.由于当今日本青年基本上对动漫、明星、腐文、萌元素等更有兴趣,使日本民间出现了对历史反思相当冷淡的现象。 D.中小学安全教育能否深入人心,除了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关键在于每个学生要树立起尊重生命的意识。 10. (2016·湖北武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错误管理理论 错误管理理论认为,在现实场景中的决定,无论是感知、判断、推理还是行为,不犯错误最好,这毫无疑义,但现实场景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因而人的理解跟世界的真实状态之间经常不一致,面对复杂情况,错误难以避免。 有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叫杯弓蛇影:有人请朋友到家中喝酒,结果这朋友喝酒时,看到酒杯里有一条蛇,疑心自己喝了蛇,回家后忧心而病。这人告知原委,蛇原来是墙上弓的倒影,朋友的病也不治而愈。第二个故事叫鸿门宴:项羽听人说刘邦有称帝野心,于是请他赴鸿门宴。刘邦赴宴,趁机为自己辩解。项羽轻信。最终垓下被围,乌江自刎。这两个故事中都有错误:朋友把弓当成了蛇,这是一类错误;项羽认为素有大志的刘邦没有野心,这也是一类错误。这两个错误导致的结果不一样,一个是虚惊一场,一个是身死国灭。 错误管理理论认为,错误有两类,一类是把某个没有的东西当成有,叫错误肯定;一类是把某个有的东西当成没有,叫错误否定。这两类错误通常给人带来的代价不同:把没病的人当成有病的人,不存在贻误病情的问题;把有病的人当成没病的人,就会错失治疗良机。把草绳看成蛇往往是一场虚惊,把蛇看成草绳却会要了人的命。在人类长达数百万年的进化史上,能活下来的人通常具有一种倾向:即在不确定决策场景下,他们容易犯代价较小的那类错误。原因很简单,喜欢犯另一类错误的人都死翘翘了,他们在自然选择的残酷竞争下被淘汰了。 诸多研究案例支持了错误管理理论,同样的音量变化,当音量增大时人会高估变化幅度。这是因为,音量增大常意味着某一物体趋近自己,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对于这种冲向自己的物体,人高估它的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uangqiaoli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