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圈足上镂孔试论商代青铜器泥芯撑技术
圈足上镂孔试论商代青铜器泥芯撑技术
摘 要:商代青铜器的圈足部位常常可见一些孔洞,这些孔洞的形成与泥芯撑的设置有关。泥芯撑是使用复合范铸造青铜器时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用于范和芯之间的定位和保持壁厚,避免盲芯成为“悬芯”。这一技术看似简单,却有其重要的工艺价值,其本身的技术演进路径与青铜器铸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试图梳理从二里头到晚商时期各类青铜器使用泥芯撑技术的概况,丰富对商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整体认识。
关键词: 商代青铜器; 泥芯撑; 十字镂孔
在商周的金属成形工艺中,铸造占着统治的地位,其中绝大部分采用陶范铸造,而中原地区的冶铸业在商周青铜器技术演变中起着主导作用①。使用复合陶范铸造,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定位,外范大多采用榫卯连接的方式,并将整体合范后外抹草拌泥来固定。对于泥芯与外范的定位,通常使用芯撑的方式。
所谓芯撑,是指在铸型中用于范与芯之间定位、保持壁厚的小块,包括自带泥芯撑和金属芯撑两类。前者一般是指在泥芯上突起的小块,铸后形成小孔;后者是独立的金属块状物,又称“垫片”,有时在器表可见,但也有时必须借助X射线透视技术才能观察到。由于芯撑技术是与范、芯的设置密切相关的,因此可以透过这一技术反映商周青铜器陶范铸造技术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早在六十年代盖顿斯(Gettens)②和巴纳(Barnard)③的著作中就有探讨,八、九十年代苏荣誉④和周建勋⑤更是对特定的青铜器群的芯撑设置做过系统的讨论。台北故宫的张世贤曾利用X射线透视技术研究毛公鼎的真伪,其中一个重要的论据就是毛公鼎内垫片的发现⑥。笔者也曾在文章和报告中讨论过部分殷墟青铜器的芯撑技术⑦。以上的研究更多地关注金属芯撑(垫片)的使用,关于泥芯撑的使用却只是简单提及。其实,这一技术看似简单,却有其重要的工艺价值,其本身的技术演进路径与青铜器铸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试图梳理从二里头到晚商时期各类青铜器使用泥芯撑技术的概况,以期丰富对商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整体认识。
一、 圈足器的泥芯撑技术
1. 泥芯撑的早期使用
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二里岗青铜器的圈足上分布的较大的十字形或者方形孔洞,通常在考古报告中会称为镂孔。这种孔洞就是泥芯撑的遗痕(图一),是在泥芯上设置的与器物壁厚相等的十字形或方形块状突起,经浇注后形成的。这一技术出现的动因,当是为了解决铸型装配时保持范和芯的距离的技术性难题。很多时候,泥芯撑设置的位置对应于范线,这又有助于解决范块之间定位和配合的问题。
其实,早在二里头时期,青铜容器上已经有镂孔的出现。二里头遗址出有一件假腹上有四个镂孔的铜爵(80YLIIIM2:2),其镂孔四周隆起如同兽眼,具有装饰的意义。天津博物馆亦藏有一件传出河南商丘,形制与其类似的爵(图二)。考究镂孔的形成,应是在底范上设置四个突起的小块,浇注后形成的孔洞。由于二里头时期的青铜器器壁特别薄,这四个小块对于底范和外范之间的定位以及保持距离,具有泥芯撑的功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爵?上的长三角形镂孔,应该是范自带?部泥芯上的三角形凸块形成的,这凸起部分具有类似的功能性质。因此,似乎可以认为二里头时期类似泥芯撑的做法已经开始使用,但尚未规范化。与图二爵形制类似的还有一件爵,保存在天津博物馆,传出自陕西洛宁。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角,假腹上带有一周镂孔(10个),其装饰作用应是主要的。这些孔的边缘向外凸起,可能与前述两件爵的孔的制作方式不同(图三)。
2. 簋
二里岗时期,绝大部分圈足器的圈足部都有镂孔,也就是说使用了泥芯撑技术。通常而言,尊、?、盘、瓿、簋等截面为圆形的器物的镂孔一般为三个,这一阶段的芯撑孔尺寸都比较大,位置分别对应于三条垂直范线的下端,也就是说,三分的外范与圈足芯配合成铸型的时候,泥芯撑还起到定位的作用。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PLZM2深腹簋在圈足上部有三个“凸”形的芯撑孔,在圈足底端有三个长条形缺口(图四)分别与其对应,推测这种条形缺口很可能也是定位用的。盘龙城出土的另一件簋,圈足上也有三个镂孔,为接近方形的十字形(图五)。这件已知最早的双耳簋,其簋耳是后铸的,却并未采用在兽面纹饰两侧对称设置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对应于一条范线的方式,即兽耳、镂孔的中线与范线在垂直方向成一条直线,这也许显示了当时工匠的制作习惯,与殷墟三期以后簋的铸型差别较大。后者不仅双耳的位置变得对称,而且已经使用对称的四分外范,很多时候圈足上没有芯撑孔,是采用芯头的方式完成圈足芯与外范的配合的(图六)。当然,殷墟二期时仍旧存在垂直方向三分外范的簋,这一类的簋的圈足上有三个均布的镂孔,对应于范线的位置,但镂孔的尺寸已经很小(图七)。殷墟还出土有一种带扉棱的簋,可能是垂直方向六分的。由于泥芯撑在浇注后会形成孔洞,因此一般不用于底部。保持器底壁厚通常采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汉威 HS 7X系列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使用说明书.pdf VIP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二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PPT.ppt VIP
- “电—能—碳”模型构建与碳排放预测:以江苏为例进行实证分析.docx VIP
- 《合同风险防控要点》课件.ppt VIP
- 【山东省】DB37T 3366-2018 涉路工程技术规范(高清).pdf VIP
-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位置与坐标测试题.pdf VIP
- 18DX009 数据中心工程设计与安装.docx VIP
- 10KV配电系统的电流互感器2CT、3CT的比较.pdf VIP
- GB50790-2013(2019年版):±800kV直流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2019年版).pdf VIP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8章 回归分析.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