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民族文化差异下民族杂居区和谐关系构建以康定县雅拉乡为例
在民族文化差异下民族杂居区和谐关系构建以康定县雅拉乡为例
[摘要] 本文通过实际调查康定县雅拉乡的地理环境、习俗特征、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发现多民族杂居的该乡虽然民族之间在宗教、习俗、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现象,但各民族之间友好交往交流,和谐共处。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地区和谐民族关系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格局下多民族之间长期交往的历史和现实进程中自然形成的。
[关键词] 雅拉乡;民族文化差异;和谐民族关系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7(x)(2014)01―0168―05
一、多民族杂居区及其民族、宗教文化差异表现
雅拉乡位于康定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1公里,总面积636.2平方公里,辖10个村,分别是头道桥、二道桥、三道桥、曲公、蒙庆、新兴、鱼司、王母、司通坝、中古。雅拉乡沿雅拉河两岸分布,全乡地处高山、河流交汇的河谷地带,雅拉河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在县城北汇入康定河,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全乡总户数为890户,人口总数为3705人。
雅拉乡是一个乡级行政区域,却是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区,境内世居民族有4个:藏、汉、回、彝,其中藏族1129人,汉族2541人,回族28人,彝族7人。
雅拉乡是民族多元文化保存得较完好的一个民族杂居区,相传,雅拉乡最早信奉的是苯教,位于江达村的江达庙是雅拉乡苯教的发源地。如今,当地居民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保留着苯教信仰,人口比重占总户数的1/8。雅拉乡江达村的尼玛扎西(男,化名,藏族,55岁)介绍,江达庙占地面积小,由一间小房子构成,只有一个正殿,里面供奉的是该教派的菩萨。据考证,此庙的现任住持是来自沈阳的一位汉族居士。
格鲁派是雅拉乡信奉人数最多的宗教,当地居民大约有700多户人家都是格鲁派的信众。雀公山寺庙是当地的格鲁派寺庙,现住持是来自折多山安良坝的藏族青年喇嘛。据来自二道桥村的村民扎西多吉(男,化名,藏族,64岁)回忆,从前雀公山的寺庙占地面积大,不仅有供奉宗喀巴大师的正殿,还有供奉其他菩萨的小殿,时常有喇嘛到这里来念经,寺庙常年香火旺盛,尤其是在每年藏历四月初一的时候,康定县城也有不少居民来到这里与雅拉乡当地绝大部分村民一起在寺庙里办“擦擦会”。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文化大革命中曾遭到严重破坏的雀公山寺,得到多次修缮,如今仍是雅拉乡格鲁派信众经常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
生活在雅拉乡地区没有与当地藏族通婚的纯汉族家庭并没有典型的宗教信仰,他们保留着与其他内地汉族一样的民间信仰,如新兴村的张三(男,化名,汉族,60岁)一家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要祭拜灶神;再如他们会信奉道教,相信八字、风水,在结婚、生子、丧葬时会去找懂八字、风水的人测算等。
在全乡3705人当中,绝大多数是藏族和汉族,藏语是当地人人能说的通行语,藏族、回、彝三族的年轻一代基本也都说汉语,年长些的,大多也能听懂汉语。从一般用以界定民族差别的社会特征诸如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看,雅拉乡几个民族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基本上要在一些年长的老人身上才有较为明显的表现。笔者以风俗习惯为例,采访对象为平均年龄在70―80岁左右的老人,其中藏族为6人,汉族为5人。他们的民族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婚嫁上,雅拉乡当地平均年龄在70―80岁左右的汉族居民绝大部分是以父母包办、媒妁之言为主;与此相对应,当地平均年龄在70―80岁左右的藏族居民绝大部分是以自由恋爱为主。在饮食上,汉族老人喜欢吃白米饭、蔬菜的居多,藏族老人喜欢吃糌粑、喝酥油茶的居多,白米饭相对吃的较少。
苯教和格鲁派都有不杀生的习惯。据调查得知,在当地信仰苯教的村民,家里宰杀牲畜时,都是隔一天再吃肉,这意味着不杀生;信仰格鲁派的村民,只吃“三净肉”,即不见他杀、不见己杀、不叫他杀,甚至有些念玛尼的人是不吃鱼和鸡蛋的,他们相信那样会不利于修行。
在结婚仪式方面,信奉苯教跟信奉格鲁派的村民都要请宗教神职人员打卦择日,但所请的则必须是各自信奉教派的法师。在法师选定的日子出嫁迎娶,还要做相关祈福、消灾、保祜新人等宗教仪式。
在丧葬仪式上,两个教派的信众也有请法师打卦择日的习惯。信奉的教派有所不同,求助的打卦师随之不同,相应选择的下葬时间略有不同,但这项仪式却是当地多数村民在处理丧葬时必须要完成的。假如不完成这项仪式的话,他们都会担心遭“重丧”之灾。
二、多民族杂居区民族关系和谐的表现
雅拉乡各族人民之间是普遍通婚的。调查显示,雅拉乡890户人家,藏族与汉族通婚的就占800户左右,藏族与回族通婚的有7户,藏族与彝族通婚的有2户,以藏族与汉族通婚为主体。
以雅拉乡的藏族与汉族通婚为例,大多数汉族人在与当地藏族人通婚后,都会遵循当地藏族的风俗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