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米联合创始人
小米联合创始人KK:下一个风口是智能设备
时间:2014年03月19日 10:35:24
来源:创新派网 [作者:金错刀]
HYPERLINK /14/10/.shtml \l comment 评论
HYPERLINK javascript:flower(%%22); 喜欢+0
HYPERLINK javascript:window.print(); 打印
HYPERLINK javascript:joinfriend(%2214%22,%22/14/10/.shtml%22,%22%E5%B0%8F%E7%B1%B3%E8%81%94%E5%90%88%E5%88%9B%E5%A7%8B%E4%BA%BAKK%EF%BC%9A%E4%B8%8B%E4%B8%80%E4%B8%AA%E9%A3%8E%E5%8F%A3%E6%98%AF%E6%99%BA%E8%83%BD%E8%AE%BE%E5%A4%87%22); 收藏
分享?
?
小米联合创始人KK(黄江吉)近日在“微创新总裁营-走进小米”创新论坛分享了自己从离开微软到加入小米的创业经历,并同作者金错刀进行了对谈。现将几个要点提炼如下(口述原文附后):
一、小米2010年刚刚开始做,雷军是用什么方式说服你加入创业的?
我是2005年就从美国回来了,2010年才跟雷总做这个事情,答案其实很简单,我觉得后来雷总用了风口来形容潮流,我觉得真的是非常正确,其实为什么当时从美国。第一个原因就是我认为亚洲才是风口,这是第一个。为什么选手机,特别是移动的领域,因为这个是中国风口里面的风口,因为我看得见这两个是机会,所以当时毫不犹豫。
我当时跟雷总见面,聊了几个小时的关于产品、手机这些,都是聊产品,没有来别的,但是我走的时候,我印象很深刻,我跟雷军不好意思我有事情先走了,但是不管你们做什么,算我一份。
二、小米抓住了第一次风口。下一次风口大概在哪儿?
各个行业都有各个行业的风口,但是如果你问我我自己看得见那个风口的话,我毫无疑问智能设备是一个马上要爆发的风口,也包括智能家居,任何设备把它智能化之后(它就会做一些什么事情)的新功能。包括空调、豆浆机这种,这个其实是为什么我做的原因。
三、小米做产品的六大“落地”方法是什么?
一)、人才落地:因为我们要杀鸡,所以要用牛刀。
二)、文化落地:拥抱开源。
三)、团队落地:最核心的岗位,让用户来做。
四)、迭代落地:大数据分析可以有,用户吐槽更直接!
五)、测试落地:找到发烧友,进行灰度测试
六)、责任感落地:从跟用户做朋友开始。
以下是KK演讲口述全文:
(全文来源:金错刀,微信公众号:ijincuodao)
在微软曾被毁三观
我从最早的1996年加入微软,在这个行业里面做了14个年头,学到的一些工程或者产品方面的有价值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1996年6月,经过两轮7个资深的工程师的面试,我作为实习生加入微软。当时非常幸运,你可能想象不到,我做实习生时甚至有机会去参加比尔·盖茨的家庭Party。
我在微软第一个意识到的是敬畏之心,怎么说呢?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几个有意思的故事:
第一个是我开工了一个礼拜之后,完成了第一个任务,不到200行代码的模块,他们却派出了3个资深工程师,外加我的老板,四个人花了一个半小时去看,结果是这200行代码每一行都被挑到毛病。这让我认识到,微软对工程师看的非常重。另外微软对人的培养超出了我的预期,没想到他们会花这么多的时间去培养一个实习生。
第二个小故事是2000年春天的一个晚上,10点钟,我花了两个月时间把一个我做过的最复杂的代码完成了,然后去给我老板演示,告诉他我这个模块比以前的快了多少倍,他听完后说,不错,你是怎么做的?
我就跟他讲我的算法,我的数据模型等等,他听完之后就说你这个方法不对,做的还不够快。然后转身开始打开他的电脑,开始在我写的代码里改动,到大概11点30分的时候全部改完,然后测试全部通过,性能比我改了两个月的代码还上升了15%,12点之前完成了一系列工作。
这在当时给了我两个震撼,第一,这个世界比你强的人多的是,天才多的是,人才多的是。第二,因为他比你强,所以他是你老板。这是在2000年,我已经意识到这个公司为什么能变成一个如此伟大的公司了。
最完美的开发模式?扯!
其实每个公司都在追求最完美的开发模式:首先花几个月时间做计划;然后是设计,设计又是几个月的时间;然后开发,开发这个过程可能仅仅占整个周期的24%甚至更少,最后的测试也是一个浩瀚的工程,在微软,没有测完的产品是不可以发布的。
产品发布以后才是用户真正使用这个产品的开始,在这样的一个开发模式里面,产品的周期往往会变成“产品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