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6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与防治.ppt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6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与防治.ppt

  1. 1、本文档共2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药剂防治 ① 早春芽萌动前,于发病重的地块喷施波美3~4度石硫合剂,铲除越冬病菌; ② 展叶后、开花前,喷施 12%绿乳铜 600~800 倍液,或 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每隔10~15天交替喷药保护。 ③ 发病期(落花后)用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或50%轮斑净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或70%宝利特 1000 倍液, 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或60%防霉宝超微粉剂 600 倍液, 或2%农抗BO—10水剂 150 倍液喷雾治疗。 以上几种药剂每隔 7~10 天交替使用,可控制病害的发展。遇雨后应重喷。 温室大棚可用45%百菌清烟剂250g/667m2,傍晚分多点施用,用后密闭温室大棚,过夜即可。烟剂最好与药液喷雾交替使用。 五、菊花褐斑病 【分布与为害】 菊花褐斑病又名菊花黑斑病、斑枯病,是菊花栽培品种上常见的重要病害。在我国深圳、厦门、柳州、西宁、成都、广州、西安、重庆、沈阳、北京、天津、呼和浩特、大连、吉林、黑龙江等菊花栽培区都有发生。该病还可为害野菊、杭白菊、除虫菊等多种菊科植物。植株发病后,下部叶片枯萎、脱落,或干枯倒挂于茎干上,下雨时溅满泥浆。广州花农称之为“穿短裤”,北京花农称之为“泥裤子”。该病削弱植株生长,减少切花产量,降低菊花的观赏性。 【症状】 主要为害菊花的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淡黄色的褪绿斑,或紫褐色的小斑点,逐渐扩大成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形病斑,褐色或黑褐色,直径2~12mm。病斑的大小、颜色随品种而异。后期,病斑中央部分变为灰白色,边缘为黑褐色,其上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发病严重时,叶片上的病斑相互连接,使整个叶片干枯脱落,或倒挂于茎杆上。全株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扩展,有时仅留上部2、3张叶片。 菊花褐斑病 【病原】 菊壳针孢菌(Septoria chrysanthemella Sacc.),属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壳针孢属。分生孢子器褐色至黑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78~123μm,孔口直径12~17μm;分生孢子梗短,不明显,分生孢子无色,丝状,36~65μm×1.5~2.5μm,有3~4个分隔。 菊花褐斑病 1.症状 2.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器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或病残体上越冬。次年产生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自气孔侵入,潜育期20~30天。潜育期长短与菊花品种的感病性、温度有关。抗病品种潜育期较长,温度高潜育期较短。病害发生适宜温度为24~28℃。 每年4~10份月均可发病,8~10月份为发病盛期。 病害发生与雨水、温度、品种的关系极为明显。秋雨连绵、植株过密或盆花摆放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发病严重。气温高时发病迅速。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显著。据杭州、广州等地报道,“桃花红”、“清光”、“香白梨”、“登龙门”、“西施醉舞”、“新大白”、“火舞”、“爱鹤”、“蟹爪黄”、“雪涛”、“瑞雪”、“紫蝴蝶”、“白面绿心”、“银峰铃”、“虎龙角”等品种感病;“紫桂”、“湖上月”、“寿”、“芳菊”、“雪晃殿”、“紫雁飞霜”、“玉桃”、“珠玉”、“紫云飞”、“银托桂”、“白乐”、“秋色”、“迎春舞”、“八州”、“春水绿波”、“长船”、“残雪四岭”等品种抗病。 另外,连作,或老根留种及多年栽培的菊花发病均较严重。 【防治措施】 园林栽培技术防治 ① 减少侵染来源。及时清除病落叶;盆栽菊花每年要更新盆土;用无病母株进行分根繁殖;病株采条在扦插前应用0.1%多菌灵或0.1%抑霉唑药液浸泡30分钟消毒,清水洗净后在扦插;幼苗移植时可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消毒处理。 ② 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增施磷、钾肥,氮肥要适量;病害严重的圃地实行轮作,忌重茬;栽植或花盆摆放不要过密,以利通风、透光;及时排除积水,降低湿度;浇水应灌浇,避免病菌随水滴飞溅传播,浇水时间最好在上午,避免傍晚进行;土壤表面覆盖一层泥炭土等物,可以对病残体上分生孢子的传播起到机械隔离的作用。 ③ 栽培抗病品种,淘汰观赏性差的感病品种。 药剂防治 病害始发期及时喷药,尤其是8~10月份的防治很重要。常用药剂有: 20%抑霉唑乳油800—1000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70%代森锰锌可湿

文档评论(0)

nuve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