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枣树果实新病害诊断研究
摘要:通过连续5 a(年)病枣致病菌分离和致病菌回接试验,在明确细极链格孢菌是弱寄生菌的同时,发现枣果实存在生理病。通过是否使用GA、不同树龄与发病以及微量元素补充试验,肯定了枣皱胴病不是生理缺素症。通过皱胴病发生与降雨相关性分析,明确了8月下旬多雨、9月上旬干旱决定发病程度。通过测量枣果实纵径生长变化与降雨相关性分析,揭示了枣皱胴病是生理紊乱症,它是黑斑病等果实病害发生的重要诱因。
关键词:枣黑斑病;枣皱胴病;生理紊乱症
枣果实新病害诊断及防治研究是山西省科技厅招标攻关项目,是针对近年来在我省枣果生产中严重发生的果实病害提出来的,果农称之为“黑屁股病”。一些果园发病率达60%,采收后继续发病,常使好果率不到20%,特别是我省名枣壶瓶枣和骏枣严重感病,极大地挫伤了枣农的生产积极性。如果不能尽快控制该病害的发生,将对我省红枣战略的实施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枣黑屁股病”主要包括枣黑斑病和枣黑腐病,属弱寄生菌侵染引起的次生病害。导致次生病害发生的重要诱因是一种枣果实新病害――枣皱胴病(暂定名),它是由树体内源激素变化而发生的生理紊乱症。
1 试材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病果采集2004~2008年8~9月,从太谷、太原、交城、运城枣园采集各种病枣,主要品种为壶瓶枣,其次分别为骏枣、赞皇大枣、梨枣和七月鲜枣。
1.1.2 回接试材 2005年,选本所无公害生产示范园6年生壶瓶枣树9株、本所承包园6年生梨枣树9株为回接试材树。供试回接菌为上年病果分离获得的Alternaria sp.、Aliernar-ia tenuissima和Phoma sp.;2005年,选枣资源圃41年生壶瓶枣树,供试回接菌为上年分离获得的Alternaria tenuissima、Phoma sp.和Do-thiorella sp.;2007年选本所承包园7年生壶瓶枣树,2008年选本所承包园和枣资源圃6年生壶瓶枣树,供试菌分别为上年分离得到的Alternaria tenuissima。
1.2 试验方法
1.2.1 致病菌分离 将每年采集到的病果用70%酒精棉清理果面,用手术刀削去病斑表皮,切取皮下病组织接入PDA皿中,室温培养。
1.2.2 回接方法 ①2005年7月7日,用清水500 mL冲洗供试菌皿面,获得菌悬液,用容量为1 L的手持微型喷雾器将菌悬液喷于选定枣果果面,每种菌每个品种各喷3株,挂牌标记。②2006年7月11日,用医用注射器吸取每视野(125×)30个以上孢子的菌悬液,针刺果实腰部,深约0.5 cm,挤1滴菌悬液在针孔上。稍顷风干后,将接菌果所在枣吊用14 cmX22 cm果实膜袋套好,每种菌回接10枚果,2周后脱袋,不定期观察发病情况。③2007年7月6日至8月10日,每周1次,用直径1 mm钉子刺果,用钉尖挑取培养基上的细极链格孢菌回填钉孔,每次处理10枚果并套膜袋。④2008年7月31日和8月2日,用直径0.7 mm昆虫针轻划供试菌皿面,然后针刺供试果腰部,栓绳标记,共处理23枚果。
1.2.3 枣果实纵径测量 2008年7月29日至9月5日,选本所枣资源圃43年生和承包园7年生壶瓶枣树各3株,每株随机栓绳标记10枚果,每2 d(天)分别用千分卡测量1次标记枣纵径,同时记录降雨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枣皱胴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2.1.1 病果与致病菌的关系 2004~2008年病果致病菌分离结果(表1)显示,链格孢菌是主要致病菌,约占分离总数35%,其他菌包括聚生小穴壳菌和茎点霉菌等,约占13.1%。同时还显示,每年都有分离不出菌的病果,约占分离总数52%,说明有些类型病果不是真菌病害,可能是生理病,尤其那些果实胴部皱缩、无明显病症的果实。
2.1.2 病果与营养元素的关系 2006年10月,将果实胴部皱缩的病果送山西农科院土肥所化验营养元素含量,结果(表2)显示,患病部位(胴部)各元素含量都比健康部位(上部)高,说明不是生理缺素症。为慎重起见,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排除缺素症的可能,2007年7月,在太谷县小白乡东崖村和阳邑乡里美庄村枣园做了硼、钙、锌钙硼微肥输液法和喷雾法的补充试验,结果处理与对照没有差异,6年生壶瓶枣发病率都在90%以上,11年生壶瓶枣都在80%以上。
2.1.3 发病与喷赤霉素和树龄的关系 为进一步确定枣皱胴病是生理性病害,2007年还对皱胴病发生与是否花期喷赤霉素及树龄的相关性做了调查,结果见表3、表4。
表3说明喷赤霉素明显加重发病,其中,42年生大树虽然使用了赤霉素,但发病轻,说明大树抗干扰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