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远发展战略层面城市生态系统规划探讨.docVIP

基于长远发展战略层面城市生态系统规划探讨.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长远发展战略层面城市生态系统规划探讨

基于长远发展战略层面城市生态系统规划探讨   【摘要】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特别对于特大型城市中长期规划,如何有效地管控生态空间、维持生态平衡、消除环境污染等越来越需要进行全面的思考。在武汉2049战略规划研究的推进过程中,通过生态安全、生态红线、蓝绿网络、郊野公园4个方面来构建绿色武汉,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了特大型城市中长期生态规划的理论与技术框架。   【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红线、蓝绿网络、郊野公园   1 引言   随着国内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愈发重要,城市规划理念已从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逐步转入综合性规划阶段,其中生态系统规划的实践与理论创新工作方兴未艾。国外城市战略规划中对于生态空间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城市绿地的控制预留、区域绿心塑造、水质保持与能源结构的优化,纽约市提出确保所有纽约人居住在公园的“十分钟步行圈“内的目标,并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城市开放空间[1];悉尼市规划通过十条慢行绿道来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绿网[2]。我国的城市生态战略规划并无既定的技术方法也没有统一的技术框架。   在武汉战略规划中[3],笔者尝试从生态安全、生态底线、蓝绿网络等方面进行生态系统的研究。在生态安全方面,协调武汉“1+8”城市圈的用地布局,依托长江及大别山、幕阜山脉重新优化区域生态空间,调整区域蓄滞洪区布局,控制长江洪涝威胁,实现生态型发展;在生态底线方面,通过研究生态敏感性和生态阻力来识别武汉的生态底线,制定生态底线保护措施,合理确定不同生态安全级别下的适宜发展规模,为城市空间扩展提供生态支撑;在蓝绿网络方面,规划构建“四横七纵”的蓝色生态网络和以郊野公园、城市生态公园、社区生态节点为基础的“六横五纵”的绿色生态网络。以建设多类型郊野公园为抓手,切实形成对生态资源的有效管理。   2 协调区域生态安全,构建稳定的区域生态系统   以生态系统的区域特征为基础,对江汉平原特别是武汉“1+8”城市群的生态格局进行研究,在确定武汉城市群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协同处理生态问题。共同应对长江洪水生态威胁;合理控制各城市组团的发展规模;协同保护区域内的重要生态资源。   2.1 共守区域生态底线,协同保护高生态价值空间   大别山脉与幕阜山脉的生态涵养价值高,对武汉城市圈的生态安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区域发展中应严守生态底线,减少对生态斑块的破坏,降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共同守住生态开发的红线,合理制定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区域城市间的生态缓冲地带建设、取水口排污口建设、长江防洪堤线建设等实际工程。   2.2统筹区域防洪安全,合理规划蓄滞洪区   长江中游沿线的蓄滞洪区一直是保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武汉市域内共有5片长江蓄滞洪区,总面积达到两千多平方公里[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实施后,长江武汉段和汉江武汉段的防洪形势将发生重大变化,东西湖蓄滞洪区存在的价值大大减弱[5]。而近几十年的发展已使东西湖区成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成为武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西湖蓄滞洪区不应该再继续承担区域分蓄洪的功能。   3 划定武汉生态红线、控制城市增长边界   生态红线是保证城市生态增长的首要前提,通过对武汉生态基底的研究,分析近年来武汉的山、水、农林地、建设用地这些基本生态要素的变化,寻找武汉生态要素演变的规律,并依托生态敏感性和生态阻力分析来确定武汉的生态红线。在此基础上控制城市增长边界,确保城市与生态空间协同发展。   3.1识别基本生态要素演变路径   3.1.1建设用地扩张侵蚀农田   从2004到2010的短短6年间,武汉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张速度迅猛,主城区周边多处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在各种生态用地中农业用地是最脆弱最容易被侵占也是开发经济代价最小的,因而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往往被建设用地替代。武汉市主城区周边农田被侵占现象严重。   3.1.2水体减少与水环境恶化   武汉市水生态要素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水域面积减少、水系连通性弱化和水环境恶化。武汉市长期的围湖造田造城大量侵占了水域空间,沙湖、南太子湖等湖泊被部分填埋,更有一些湖泊甚至被全部填埋而消失。从1950年到2010年武汉市水域面积减少了近一半。沿江沿河农田开发和城镇建设导致河岸硬质化、河道束窄、过流能力降低甚至断流,湖泊水系之间的天然联系被割裂,水体之间的交换循环速度放缓甚至丧失连通性成为无源之水。大量的污染物排放与湖泊生态功能的退化同步,导致了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现状的水体环境多数在Ⅳ类以下,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3.1.3小结   近年来,武汉市林地和水体的占比变化小,生态要素的转移主要发生在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之间,这也提示我们武汉既有的增长方式需要得到控制和约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