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嫩江流域三少民族艺术语言对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作用机制
嫩江流域三少民族艺术语言对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作用机制
【摘 要】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可以提高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提升学校教学水平。本文从材料、工艺、装饰等方面,深度挖掘北方“三少民族”的民族艺术语言,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形成地方特色的竞赛设计宗旨。保护和传承嫩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推动创新发展方式、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具有勃勃生机的少数民族文化。
【关键词】嫩江流域“三少民族”;艺术语言;科技创新竞赛
中图分类号:H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6-0253-02
通过对以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这“三少民族”为代表的嫩江流域的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信仰等原始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从其生活的细节体现出“就地取材”、“量材加工”、“因材施艺”、“物尽其材”的生活方式。
一、嫩江流域“三少民族”艺术语言的深度挖掘
(一)材料及造型
民间“就材加工”的工艺,能体现出游牧民族追求自然的原则。如,“三少民族”狩猎时必备的狍头帽,是用完整的狍子头加工制作。即将狍子头皮剥下来后晾干,按狍子头的原状衬上布(皮),两只角保留,用以诱惑野兽。它遵从原料的形态,成功运用就地取材原则,给创新设计以新的启示。
另外,“三少民族”擅长用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日用品。传统的桦树皮加工一般为:在每年的六、七月剥取桦树皮;然后将树皮浸软或煮软;按要求裁剪缝合;最后加以装饰。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传统的剥取桦树皮的方式,不影响树木生长,只取外表的树皮。这正符合现代所提倡的绿色设计的理念。桦树皮这种材料具有柔韧性强、富含油脂、不容易透水和腐烂的特点;同时,桦树皮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的药用价值。用桦树皮制作的生活器具轻便,容易加工,便于携带,使用周期长,没有毒副作用。桦树皮这种纯天然的材料是现代产品设计中不可多得的原材料。像北方的摇篮,要世代相传,一个摇篮可用六十年。这种摇篮的设计不也正体现出现代设计所追求的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吗?
此外,“三少民族”还有用马鬃、马尾、犴毛、熊毛等编织生活用品的习俗。用兽骨和铜铁制作指环,用犴骨琢制作顶针,用牛肩胛骨制作的面食加工器具,用狍皮缝制香包饰物。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天然材料及加工制作工艺,在现代工业社会越来越少见,这也是地方高校产品设计专业的机遇和优势所在。
(二)色彩及装饰
根据“三少民族” 桦树皮、兽皮使用较多的特性,其色彩较常见的为树皮及兽皮的本色。还有在本色的材料上用墨色勾线后,涂上用野生浆果的汁或松树皮制成的食品级颜料,别具特色。
在装饰纹样上,主要是与日常的狩猎、放牧等生活有关的鸟兽、花草、树木、风景、水纹、云纹等装饰图案;此外在服饰和桦树皮用具上还有大量的几何纹样,如圆点、三角、方形、十字、半圆、回纹、漩涡等吉祥纹样;还有借鉴其它民族的纹样,如汉文、满文中的福、禄、寿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鄂伦春族在游猎生活中形成的“剪皮”艺术。剪皮这种艺术语言,题材广泛,各种动物、人物形象、装饰图案都是其表现的题材。它既可以做服饰的装饰品,也可以剪一些具有情节的立体制品,作为儿童的玩具。在日常生活中,“三少民族”有直接把狩猎到的比较漂亮的羽毛和动物毛皮贴在墙上作为点缀的习俗。这些装饰都与这些民族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二、北方“三少民族”艺术语言的现代化转变
(一)从材料和造型上看,“就地取材”、“量材加工”的物质加工方式到自然环保的绿色设计转变
“就地取材”、“量材加工”这种自然环保的传统物质加工方式,代表着北方少数民族在制作器物时选择的材料都是大自然中可循环、可再生产的原材料,代表着与自然环境的和平相处。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就地取材”的造物设计思维的本质没发生改变,而是转变为现代人眼中的自然环保,向往着绿色、环保、无污染,这个转变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是不可阻挡的,是人们回归自然的表现。“量材加工”的造物设计原则在现代设计中就是保留材料的自然特性,充分发挥材料的质朴简约的特性,设计出具有质朴天然的产品。“就地取材”、“量材加工”的物质加工方式的现代化转变也促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自然,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更加敬畏自然。
(二)从装饰及色彩上看,“因材施艺”、“物尽其材”的加工方式发展为别出心裁、物有所值的转变
在现代社会,人们不再循规蹈矩,创新是所有人的追求。从装饰和色彩的应用上看,已不再局限于北方民族的“因材施艺”、“物尽其材”,人们的造物设计思维不再满足于“因材施艺”,而是在这个基础上追求“别出心裁”,将具有现代理念的设计思维、创新的设计意识融入造物设计思维之中。在追求产品装饰的新意中,做到既不“屈材”也不过于“浮夸”。
三、“三少民族”艺术语言在创新设计竞赛中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