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子宫腺肌症MRI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
子宫腺肌症MRI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症的MRI诊断价值及影像特点。方法 应用TSE T2WI、脂肪抑制序列TSE T2WI、SE T1WI,进行常规的横断面和矢状面扫描,对40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肌腺症的MRI表现进行回顾分析。这些病例中有15例均由加扫子宫解剖轴位和矢状位脂肪抑制序列发现病灶,而且病灶显示更清晰。结果 弥漫型子宫腺肌症22例,局灶型子宫腺肌症18例,病灶主要表现为结合带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肌层内见结合带样信号,合并出血时,T1WI及T2WI见局灶性高信号。结论 MRI可以准确的显示子宫肌腺症病灶发生的范围和部位,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子宫;子宫腺肌症;磁共振成像;MRI
子宫腺肌症即子宫内膜在子宫肌层的良性侵入,根据其生长方式,分为弥漫型和局灶型。弥漫型腺肌症主要表现为子宫壁弥漫性增厚,结合带与子宫肌层分界欠清。病灶在MRI图上的表现,主要为低信号结合带增宽,通常的判别标准是12mm,如超过12mm则可诊断为子宫肌腺症,在增厚的地方也可有高信号灶出现。局灶型子宫腺肌症病灶范围较局限,MRI信号特点与弥漫型子宫腺肌症表现一致。本文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0例病例的MRI图像进行分析,探讨MRI扫描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资料收集子宫腺肌症病例40例,患者的年龄在29~54岁,平均年龄为42.5岁。大多数的临床表现是痛经、月经增多不规律,月经量过多等。40例均行MRI检查,通过病理证实,每位患者都有完整的MRI病例资料。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痛经史31例,月经过多26例,不孕2例。
40例患者均于月经干净后3~7d行MRI盆腔扫描,检查前取下金属节育环,嘱患者饮用适量的水,充分充盈膀胱。扫描的过程中用仰卧的姿势,把脚先放进去,使用体部线圈。成像方案主要包括:常规横断面TSE T2WI(4000ms/90ms)、SE T1W I(420ms/20ms)及矢状面TSE T2WI,15例患者在上述扫描基础上加扫子宫解剖轴位及矢状位脂肪抑制TSE T2WI序列,以便病灶显示更清晰[1]。
1.2 MRI检查方法 MRI的检查设备是Siemens Avanto 1.5T,通常情况下采用层厚5~7mm,FOV266×380mm,矩阵224×320。增强扫描采取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0.lmmol/kg,3D-VIBE序列增强扫描。
2 结果
32例病例子宫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大,主要部位在子宫体。在这之中有22例属于弥漫性的子宫腺肌症,结合带厚度的范围在12~38mm,平均17.3mm,边界模糊不清。30例低信号病灶区内可见点状、小囊状、条状短T1高信号,呈“飘雪征”[2]。局限性子宫腺肌症存在18例,子宫肌层局限性膨大,呈不均匀长T2信号,其内见点状稍短T1信号,边界模糊不清,病变位于后壁10例,前壁5例,底部为主3例。病灶长径范围3.0~19.8mm,T2WI显示病灶内出现明显散在点状高信号的有10例。增强扫描患者有9例,与邻近肌肉对照,强化程度较低。
3 讨论
3.1子宫腺肌症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 通过有关资料的证实,有人工流产,剖腹产等有关的宫腔操作史会影响病症的发生几率[3]。子宫内膜或是浅肌层的损伤,可能是造成发病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的生长方式,把腺肌症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一为弥漫型,其二为局限型。前者表现为病灶在整个子宫壁发生不同程度弥漫性生长,从而使子宫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后者病灶局灶性生长,子宫不规则增大。
子宫腺肌症经过MRI检查后,能准确的辨别。对其表现主要归为两类:弥漫型的子宫腺肌症子宫增大是均匀的,且子宫轮廓是光滑的,结合带增厚超过12mm,其中可见多发散在斑点状及小囊状的高信号表现,有些T2WI高信号区在TlWI同样出现高信号,通过病理的证实可知,此处为局部出血灶[4]。只有单独的T2WI为高信号的病灶,根据病理证实为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称为异位子宫内膜岛。局灶型的子宫腺肌症为结合带局限性增厚或肌层内类圆形肿块,边缘模糊,信号强度与结合带相近。
子宫腺肌症主要与子宫平滑肌瘤鉴别,两者均好发于育龄期妇女。临床诊断与传统超声诊断准确性欠佳,较难与子宫平滑肌瘤鉴别。子宫肌瘤根据发生部位分为粘膜下型、肌壁间型、浆膜下型,肌瘤的边境清楚,常呈类圆形。MRI表现为子宫增大轮廓不规则,肌瘤向宫腔生长时,结合带及宫腔受压变形,结合带连续性完整。普通型平滑肌瘤T1WI、T2WI呈均匀低信号,可见假包膜。肌瘤玻璃样变或坏死,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合并出血时,肌瘤内可见短T1长T2信号。肌瘤膨胀性生长压迫周边正常肌层,使小静脉及淋巴管水肿扩张,T2WI可见环形高信号,部分瘤体因血管丰富,肌瘤周边见血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