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学对曾国藩理学思想形成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学对曾国藩理学思想形成影响

家学对曾国藩理学思想形成影响   [摘要] 清代学人曾国藩,惯以理学修身治世。然其理学启蒙之路归功于父祖辈开创之家学。父祖两代皆为理学信徒,平日谨守伦理规范,亦步亦趋,治家育儿既重言传更重身教。受祖父之训(恪守礼制、经世济民)和父亲之教(孝亲育弟、事君为孝)的双重熏染,曾国藩少年立志,潜心于理学数十年,汲汲于内圣外王之业,笃实践履,终成有清一代理学名臣。   [关键词] 曾国藩;家学;理学   [中图分类号] B82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5)06―0129―05   理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学术思想,不仅盛行于宋元明清历朝士大夫群体,更因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和强化,以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态扎根于民间普通大众之中。曾国藩的家族便是其中之一。曾氏被赞为晚清理学领军人物,其幼承之家学,理学色彩异常鲜明、浓厚。父祖两代遵奉终身,于学理虽无建树、于践履埋首践行,皆为不折不扣之理学捍卫者。“祖训不可一日忘之”,曾国藩效仿父祖,学行多年,身心、言行渐皆入理。换言之,家学开启了曾国藩理学启蒙之路,其一生立德、修身、齐家、经世诸多成就实导源于此,不可抹杀。   一“祖父之训,尤应谨守牢记”   曾国藩在家书中曾多次提到:“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训,惟星冈公之教尤应谨守牢记。……子孙虽愚,亦必略有范围也。”[1](P1307)曾国藩的祖父是一位精力充沛、胆识过人的乡绅,名曾玉屏,字星冈。在湖南湘乡曾氏族人的印象中,曾玉屏勇于任事、敢作敢为,又肯为邻里乡亲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威望极高。   在曾国藩的记忆里,祖父“霸气而不鲁莽,谦逊而无傲气”,修身体行儒家“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三语,持家热衷于践履清帝康熙的《圣谕十六条》。早年虽因顽劣、游惰而失学,但贵能幡然悔悟、改过迁善,“以身垂范而教子侄”,是值得曾氏后人学习的典范。作为长孙,曾国藩耳濡目染,从祖父曾玉屏言谈举止中深切感受到以下两点且终生受益。   一是恪守礼制。孔子言:“不学礼,无以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的发展由来已久,上至庙堂,下至民间,礼仪制度无处不在。受传统习俗影响,曾国藩的父祖辈坚持以礼治家、以礼治学。祖父曾玉屏生平“以不学为耻,讲求礼制”[2](P331),“敬礼不怠”[2](P329)。他曾多番告诫子孙:“后世虽贫,礼不可隳;子孙虽愚,家祭不可简。”[2](P329)在祖父“讲求礼仪”的影响下,湘乡曾氏家族上下对礼的态度是尊崇的、诚敬的。父亲曾麟书“世守礼义”[1](P936),课徒授业二十余年,开设过《周礼》、《仪礼》等课程,不仅口授古礼,还亲身示以仪则。曾国藩兄弟几人少时伴父读书,耳听祖父之言,习礼、守礼于日用常行间,“习惯成自然”[1](P46)。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5年第6期李久学,徐雷:家学对曾国藩理学思想形成的影响   父祖辈尊礼、隆礼的态度及实践扎根在曾国藩心中,令他自小便知恪守礼制的重要性,渐悟“礼乐不可斯须去身”[1](P35)的道理。曾国藩曾说:“我祖星冈公第一有功于祖宗及后嗣,有功于房族及乡党者,在讲求礼仪,讲求庆吊。我父守之勿失,叔父于祭礼亦甚诚敬。”[1](P507)既评价了祖父讲究礼仪的价值和意义,又肯定了曾家老少对祖父教诲的一脉相承。此外,这句话还清晰地传达了曾国藩本人对恪守礼制的思考:“于礼心甚诚敬者,礼可终身守之而勿失。”之所以再三强调,原因正在于曾国藩目睹了“举世礼邱轲,貌尊非心即”[2](P30)陋习的客观存在。儒家先贤孔子和孟子,万世师表,读书人莫不心生敬畏,以礼尊之。然时至晚清,礼到而心不到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完全违背了先王制礼的本意。对此,曾国藩指出:“先王之制礼也,因人之爱而为之文饰以达其仁,因人之敬而立之等威以昭其义,……此皆礼之精意。”[2](P302)又说:“先王制为事亲之礼,……因人之情而为文达之。”[2](P164)显然,礼的产生是以人心的接受和认同为前提的,它承载了自内而发的“人之爱、人之敬、人之情”,两者合一才能彰显礼的神圣性和威严感。   鉴于此,曾国藩结合自己习礼实际,积极提出应对之策。首先便是熟读《礼记》。他说:“熟读《礼记》,《曲礼》、《内则》、《少仪》诸篇,自足使人之威仪动作皆有范围;熟读《乐记》、《学记》、《祭义》,自足使人之心思识趣渐有把握。”[3](P5745)曾国藩相信熟读《礼记》诸篇至烂熟于心且体之于行,习礼者之心思、动作皆能动不逾矩,礼义自然渗透于一举手、一投足间。其次便是寻找礼之本源。曾国藩知道仅仅停留在熟读文本层面,显然是不够的。习礼者依然会存在知行相互分离的情况,究其根源在于人心缺乏对礼的敬畏。习礼者毫无敬畏之心,即便《礼记》倒背如流也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为礼寻找本体论上的依据,在曾国藩看来显得尤为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