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姐姐文化解读
对姐姐文化解读
有人曾在读到海子的诗歌《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后,突然问我:“为什么姐姐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结构里有那么重要的位置?”
这是一个好问题。
确实,除了母亲、父亲,姐姐就是最经常出现在抒情类文艺作品中的家庭成员了。弟弟一般不会被作为抒情对象,而哥哥、妹妹一旦作为抒情对象,往往已是恋人的代称。
在平辈亲属中,只有姐姐会在角色的原始意义上成为抒情的最自然?ο螅?这揭示着,“姐姐”这个词,在心理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
“姐姐”的现代性
中国的摇滚歌手张楚,也是一个诗人,上世纪80年代,他的那首《姐姐》,就是一首好诗。他写道:“我的衣服有些大了,你说我看起来挺嘎,我知道我站在人群里挺傻……姐姐,我想回家,牵着我的手,我有些困了。”
在这里,姐姐其实像一个母亲,这种身份贯通性,更容易引起共鸣。歌里还有别的词:“我的爹他总在喝酒是个混球,在死之前他不会再伤心不再动拳头,他坐在楼梯上面已经苍老已不是对手。”
没有疑问,在这首歌里,“姐姐”是与“爹”相对的角色,前者温暖、关怀、可以依靠,而后者暴戾、强权、不负责任。这是两种相反的力量,而且正在此消彼长。
好的诗人,一定是在表面的文字里有更大的世界。在一个变革正在发生的时代里,父权衰落,家庭角色里一些被压制的感情在迅速释放,在社会权力结构里,也在发生着同样的变化。
这非常重要,是“姐姐”能够成为一种渺小个人的安全感寄托对象的基础。“姐姐”的精神位置,其实是一个现代问题。在古典抒情类文艺作品如诗词、音乐、绘画里,基本上找不到“姐姐”的身影,“姐姐”是在社会变迁之后异军突起的一个文艺对象。
中国的观念现代化进程,对父权的强烈攻击是开端之一,其逻辑结果之一是导向性别平等,相比父权解体,性别平等离现代社会更近一点,不过在中国,性别平等受政治的确认,因而在权利意义上比父权解体更早、更彻底地实现。而后者因为与社会控制模式相契合,逗留的时间更长。
传统社会里,姐姐的行为模式、感情承载也是和现在基本一致的,但因为地位太低,男性不会将之作为可流传的作品的感情抒发对象。一者不被主流接受,二者男人们也耻于展示自己内心的柔弱。
在当代,表达对姐姐之爱的一切社会掣肘都不再存在,对“姐姐”的被长期压制的感情就开始喷涌。
母亲的一部分
也许有点不好接受,但“姐姐”在古代中国曾是对母亲的称呼。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蜀谓母曰姐。”三国张揖在其训诂学著作《广雅》里说:“姐,母也。”北宋的《大宋重修广韵》写道:“姐,羌人呼母。”明代方以智编写的《通雅》记载:“江南呼母为姐。”
在当代福建省平和县、江西宁都县、山西临汾市等地,当地方言仍然以“姐”来称呼母亲。
文化是会遗传的,除开姐姐在家庭里确实承担着部分母亲的功能之外,中国人潜意识里也把姐姐当做母亲的一部分。
确切地说,姐姐其实是母亲身上的工具性功能独立出来的个体。母亲最根本的功能,是传宗接代(在古代事实如此),而且这种功能还不能到自身为止,她还要积极考虑儿子的传宗接代问题,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孙子也会被纳入她的考虑范围。
这部分工具性的功能,被灌输给姐姐,甚至在实质上将姐姐本身作为一个工具。比如到了近现代,还有一些地方的贫穷百姓有“换亲”的做法:你女儿嫁给我儿子,我女儿也嫁给你儿子。“换亲”就像物物交换,买卖双方很难实现对接,它的另一种变体,是把已经成年的女儿先嫁出去,获得嫁妆,用这部分收益去为儿子娶媳妇。
这个被先嫁出去的女儿,一般都是姐姐,无论自愿不自愿,姐姐都是一个可以彻底牺牲的存在。
在新中国,姐姐的牺牲也在继续,不过形式上就没有那么极端和直白。我的母亲也是一个姐姐,她直到12岁才上小学,因为要在家带弟弟妹妹。她前面有3个哥哥,都不用承担这一责任。而我的一个姑妈出嫁非常晚,因为她主动表示要为她的两个弟弟――我的父亲和叔叔建好新房才会离开,如果没有新房,那么两个弟弟极有可能娶不到媳妇。
这些经验事实都告诉我们,人们对姐姐的感情,很大程度上是对母亲感情的一种转移形式。直接表达对姐姐的感情与思念的歌曲,除了张楚那一首,比较有名的还有徐若?u的《姐,你睡了吗?》、胡苏的《姐姐,我想你了》,刘和刚的《姐姐》,从中都可以感受到一种对母性的依恋与颂扬。
刘和刚在《姐姐》里唱:“离开妈妈的怀就爬上你的背,有衣我先穿有吃你就退,姐姐,下雨为我衣当伞,风雪你在身后随,啥是疼呀啥是爱,就是半块糖果也要送进我的嘴。”
姐姐是母亲的影子,或者说,是一个能够跟随人们时间更长的母亲。
“合法”的“孬种”
既然姐姐在精神结构里其实是母亲的一部分,那为何人们有时却不直接以母亲为抒情对象,而要转而选择姐姐呢?
对母亲的抒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