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儒家人治主义
浅析儒家人治主义
[摘要]在封建社会,不管哪一种统治思想,都离不开人治这个核心概念。“人治”主义思想是儒家创立的中国古代治国理论,它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素质在政治中的作用。故而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对于维护整个封建王朝统治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今仍对人的道德发展及思想道德建设产生着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人治主义;儒家;贤人政治;仁政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07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33 [本刊网址]http:∥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是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其内涵精华十分丰富。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学思想经历两千多年的历代变迁,自汉武帝后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于历朝历代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因此,儒学的领导力是毋庸置疑的。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将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其中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做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思想。“人治”是种贤人政治,偏重德化者本身。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因此,笔者将儒家的“人治”主义分为“尊尊”、“亲亲”的立法原则,贤人政治,极端“人治”主义下的法治三个部分进行浅析。
一、“尊尊”、“亲亲”的立法原则
前面说到,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对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总结、概括和继承,因此,需先了解春秋之前我国的传统文化。“尊尊”、“亲亲”是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亲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亲近应该亲近的人,互相爱护团结。“尊尊”不仅要求在家庭内部执行,贵族之间、贵族与平民之间、君臣之间都要将尊卑关系,讲秩序和等级。《礼记?王制》说:“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礼记?王制》)即诉讼必先考虑是否违反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再考虑罪行大小。实际上是维护等级制度,其目的是要求任何人都遵守这种原则所确定的礼制,各安其位,不超越自己的地位等级。
孔子遵循“尊尊”、“亲亲”的立法原则,可用两个小故事进行佐证。《论语?子路》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孔子认为儿子揭发父亲的罪并出来作证,破坏了“父慈子孝”的宗法伦理规范,破坏了宗法家族的礼制。孔子曰:“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论语?八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才是符合礼的基本精神,即“亲亲”原则的;《左传》昭公十四年记载:“晋刑侯与雍子争都田,久而无成,士景伯如楚,叔鱼?z理,韩宣子命断旧狱,罪在雍子,雍子纳其女于鱼,叔鱼蔽其罪,而刑侯,刑侯怒,杀叔鱼,与雍子于朝……仲尼日,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日,义也夫,可谓直矣,平丘之会,数其贿也,以宽卫国,晋不为暴……杀亲益荣。”同是大义灭亲,孔子的态度为何前后矛盾?这是因为“亲亲”的宗法家族利益与“尊尊”的国家法制矛盾时,要委屈一下“亲亲”而保全“尊尊”,这就是“尊尊”的礼的精神。
“父子相隐”与叔向大义灭亲的记载,充分展示了孔子维护礼治,坚持“尊尊”、“亲亲”的立法原则,这一礼治原则,维护了君主及贵族的切身利益,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这也是儒家思想长期被封建王朝奉为正统思想的原因之一。《汉书?宣帝记》记载,汉宣帝地节四年下诏:“‘自今子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延尉以闻”正式确立了“亲亲相隐”的司法原则,使该原则正式入律,从而开创了达两千余年的“亲亲相隐”为代表的中国封建宗法主义法律传统,直至《中华民国刑事诉讼法》仍然规定,任何人有权拒绝证明亲属有罪。可见,儒家“人治”思想的影响之大,历经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洗礼,其精华之处在现代社会的今天依旧有着巨大的价值。
二、贤人政治
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