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华池县双塔寺出土千岁香包对庆阳民俗文化影响
浅析华池县双塔寺出土千岁香包对庆阳民俗文化影响
[摘要]2000年5月,在甘肃华池县双塔遗址二号塔的第六层塔体内清理出土了一件绣包,面世时色艳如新,被誉为“千岁香包”。庆阳是中国香包刺绣之乡,金代华池佛教信徒向佛塔敬献香包,是为了向佛表示崇敬和祈福的诚意。华池县双塔遗址出土“千岁香包”异常珍贵,对于研究庆阳民俗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华池双塔寺;庆阳香包;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2-0049-02
2002年,中国民俗学会将庆阳市(甘肃省)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2005年,“庆阳香包绣制工艺”进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庆阳贺梅英老人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庆阳香包绣制”代表性?鞒腥恕=裉欤?庆阳香包绣制已形成产业,从业人员达10 万人以上,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高达7000多万元。
一、华池县金代双塔寺出土香包
双塔寺遗址坐落于子午岭中部的河谷地带,位于庆阳市华池县林镇乡张岔村豹子川与双塔沟小溪交汇的一个小平台上,四周青山环抱,绿水环绕。双塔位于深山密林之中,清末陇上文人李良栋,被双塔风韵所倾倒,欣然挥笔留诗:“浮图姊妹依深山,疑似仙女落九天。茫茫林海翠阁秀,清清流水照红颜。”从此姊妹塔的美名不胫而走。据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碑文记载,寺院兴建于金正隆初年,原名“石塔院”,后经大定六年(1166)和大定十年(1170)扩充,大安三年(1212)改名“兴教院”。初建石塔院的官方代表是中顺大夫■威,后降为保义校尉,主持僧人是普恩,后来增加华池寨主李世雄和主持僧人德敬。修建前后历时15年时间。石塔院是金王朝在华池寨兴建的一处官办寺院,是海陵王1153年迁都燕京后的产物,是统治重心南移及统治各族人民的执政工具和教化场所。同期在庆阳境内修建宁县普照寺,铸铜钟于公元1156年,至今犹存。
由于石塔院地处子午岭腹地,周围人烟稀少。偏僻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天气为盗卖文物者提供了可乘之机。2000年3月24日,盗贼盗走了一号塔的上八层,5月4日又盗走了下面三层。2000年 8月4日,经各级公安部门破案,终于将盗卖于台湾的塔体追回。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2000年5月,甘肃省文物局同意对双塔寺遗址进行调查挖掘,发掘总面积1140平方米。清理出金至明代的大殿、偏殿、钟楼、三门殿等建筑基址12处,出土各类文物370件。尤为重要的是,发掘出土的“石塔院记”石碑,详细记载了双塔寺的名称及始建年代和筹建人等相关信息。发掘遗址布局为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模式,以三门殿、一号塔和三圣殿为南北向中轴线,形成东西对称布局。寺院坐北向南,北偏东5度,南北长32米,东西宽26米。2001年9月,华池县委、县政府多方筹资,按照原寺院的格局,在县城东山公园内的半山腰修建双塔寺,并将双塔搬迁回县城保护,东山公园也因此而改名为双塔森林公园。在双塔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在二号塔的第六层塔体内清理发现了西夏文书、吐蕃文经、纸轴画、丝绸包裹、袈裟、佛珠、瓷碗及钱币等140多件文物。其中出土了一件手包型、荷叶盖、带链上穿有宝珠的绣包,面世时色艳如新。据专家考证,该绣包已有86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千岁香包”,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千岁香包”长12厘米,宽6.5厘米,带长36厘米,重260克。带上穿有圆玛瑙珠子、管状多边形红玛瑙及随形绿松石等共17颗宝珠。该香包按佛经教义设计,半荷叶形盖子,手掌大小的造型,褐色织锦面料为底,上面搭配用彩色丝线绣绘的图案,用梅花、莲花、海棠缠枝纹饰互相点缀,整体造型严谨,小巧玲珑,精美无比。该信徒把心爱的礼物敬献给佛塔,是想供奉佛祖保佑自己家人平安,并向佛祖表示敬仰及祈祷祝福的诚意。
二、香包的历史渊源及意义
香包,古人叫香缨、香囊、香袋、佩帏、容臭等,今庆阳人称荷包、耍货子、绌绌。史传黄帝时期就有了彩绘花纹,起初是画在身体上,后来画在衣服上,最后发展到绣在衣服上。《诗经?豳风?九?N》:“我觏之子,衮衣绣裳。”衮衣是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的礼服,形容衣着华丽奢华。古代豳地包括今甘肃庆阳地区。由此可见,庆阳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刺绣香包。在庆阳宁县董庄遗址出土有“火”字形图案的水波纹彩陶尖底瓶等大量文物,经过考古研究,这些彩绘纹饰就是香包刺绣图案的载体,和现代庆阳香包葫芦造型如出一辙。葫芦造型正是生殖崇拜文化的遗存。在正宁县西坡出土了一件猪形玉握,是死者握在手中的玉器,这件玉器的造型和庆阳香包“猪龙”非常相似,正好印证原始文化在民间的遗存。不仅庆阳香包的造型有出土文物的印证,就连香包刺绣的各种纹饰,也能在出土文物中找到源头。庆城县驿马出土了一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