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曼诺夫斯基早期钢琴作品创作风格探析.docVIP

希曼诺夫斯基早期钢琴作品创作风格探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希曼诺夫斯基早期钢琴作品创作风格探析

希曼诺夫斯基早期钢琴作品创作风格探析   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1882-1937),是继肖邦之后对波兰音乐作出重大贡献的作曲家,被誉为“波兰现代音乐之父”。希曼诺夫斯基经过自己毕生的探索,终于在自己的晚期创作中找到一条属于波兰民族的音乐创作之路。为波兰,也为世界留下了一笔颇为珍贵的音乐遗产,成为了20世纪波兰现代音乐的奠基人。希曼诺夫斯基早期作品绝大部分是为钢琴而作,其音乐创作与肖邦音乐创作有密切的联系,并且受到斯克里亚宾早期钢琴音乐风格的深刻影响。本文通过对其早期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风格的形成因素做简要分析,从而对其早期创作的风格成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早期创作背景概况   卡罗尔?希曼诺夫斯基出生在一个艺术氛围浓郁的传统波兰贵族家庭,从小就对艺术尤其是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也显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而此时的波兰正处于俄国的强权统治下,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的民族意识强烈。而这种民族意识也深深地扎根在了希曼诺夫斯基的音乐创作中,年轻的希曼感伤自己纵使满腔热血却又无能为力,只能目睹着国破家亡的苍凉,他把心理世界通过自己的音乐表达出来。   美籍波兰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在他的自传中写到:“卡罗尔很难琢磨透,他患有广场恐惧症,和陌生人在一起时他总是很拘谨,在没有听过他作品的作曲家面前表演自己的作品,卡罗尔总是很反感。他会说:到我这样的年纪,我讨厌让别人考我。不过,他像孩子一样的信任我,我们在一起,他觉得很安全。”(Krzysztof K.B(2006):Singer’s guide to Karol Szymanowski’s opera King Roger,Op 46.)上文提到的希曼诺夫斯基性格中难以琢磨的孤独是有原因的:他在四岁时左腿受伤,几次手术都不能痊愈,最终造成终生残疾。因为行动不便,所以他童年的很多时光总是一个人度过。幼年时的他一直被一种可怕的、扭曲的心理状态所萦绕。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人们必须承认,我们的宗教教育从哲学上说是荒唐的。人们也不能强求一个孩子不要误入伦理上持续的羞耻感之歧途,而走到更高层次的信仰层面上来。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形而上学的问题(即个体灵魂与整个世界之关系的奥秘)。”(Wightman,Alistair,Karol Szymanowski:His Life and Work,Ashgate,1999:12.)也正是这个原因,无形中形成了他孤僻、内向、敏感的性格。而这种孤独感也被深深地渗透进了他的音乐创作中,成为他作品中独占鳌头的一个风格特性。   希曼诺夫斯基的早期生活经历中,时常会被青少年时期的“烦恼”所困扰。这烦恼中有对爱情的困惑,也有对人生的迷茫,而这些在他现存的早期的诗中鲜明地显现出来。他此时的作品更真实反映了青年人的理想主义精神。由于战争的环境因素,每个波兰人对于自己民族的独立都有着至高无上的追求,波兰的独立让他们期盼已久。所以当时波兰人民日益高涨的民族热情似乎并不让人诧异,而希曼诺夫斯基的早期创作就是在这种孤独的挣扎和期盼民族独立的感情交织中进行着。审视希曼诺夫斯基现存下来的早期笔记本,会对她青年时期的愤怒和有忧伤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一部名为《春》的作品中,提到了“希望的棺木”,而在另一部作品《隐居》中,不仅有“逝去的爱情之歌”还有“隐居”,让他的早期的生活尽管看起来像“幸福的梦”,留在内心中的却是“无尽的呐喊”,并坠入“绝望的深渊”。   1898-1899年他创作了一部作品《Dream》,描述了这样的故事:从前,一个年轻人,驾着小小的海盗船,划过碧波,来到远方的小岛上,在那里有一个美若天仙的女子,片衣未着,在深不可测的山洞里等待着她的心上人。整个作品中流露出的听天由命,心灰意冷和自厌情绪。在这种性格所滋养出的审美观、世界观等都无所保留的渗透进他的音乐创作中。   希曼诺夫斯基在波兰的音乐学校里接触到了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肖邦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很多作品。这些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作品的创作风格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肖邦和斯特里亚宾,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有着明显体现。那时的希曼诺夫斯基喜欢读书和写诗,尤其是晚期浪漫主义文学让他深深迷恋。1887年,希曼诺夫斯基跟随自己的父母去旅行,到了维也纳、在维也纳歌剧院,全家人观看了比柴的《卡门》和瓦格纳的《罗恩格林》,希曼诺夫斯基被瓦格纳的音乐深深的迷住了,他随即将其歌剧的曲谱带回家研究。此后他投入到瓦格纳的作品研究中,并尝试着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路。   1901-1904年间,希曼诺夫斯基开始在华沙的音乐学院学习,师从于扎维尔斯基(M.Zawirski),诺伊科夫斯基教授学习和声、对位、作曲等,自此,第一批作品陆续创作出来:比较重要的有:《降B小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