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不同环节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组织影响.docVIP

干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不同环节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组织影响.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干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不同环节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组织影响

干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不同环节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组织影响   【摘要】 目的:观察干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不同环节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6周龄SD大鼠50只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及螺内酯组,每组10只。采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于造模前24 h-造模后14 d给予0.9%氯化钠溶液10 mL/(kg?d)灌胃,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及螺内酯组分别于造模前24 h-造模后14 d给予依那普利10 mg/(kg?d)、缬沙坦10 mg/(kg?d)、螺内酯100 mg/(kg?d)灌胃。各组大鼠均于造模后2周处死,收集血、尿标本进行生化检测,肾组织行HE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观察梗阻肾组织TGF-β1 mRNA、血管紧张素原(AGT) mRNA、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 mRNA、醛固酮(ALD)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及螺内酯组的血肌酐、尿素氮均不同程度增高,以模型组升高最为明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间24 h尿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及螺内酯组肾间质损伤指数均高于正常组,但低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不同环节均具有抑制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且其效果相近。   【关键词】 肾间质纤维化;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大鼠   肾间质纤维化是由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在肾间质内过度沉积所导致,是慢性肾脏病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肾功能的恶化,主要取决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程度[1]。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尤其是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不仅在调节血流动力学而且在肾间质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2]。大量实验表明,ACEI、ARB及醛固酮拮抗剂均可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然而这三类药物抗肾间质纤维化的疗效是否相近或其中某类药物抗肾间质纤维化的效果更显著目前还未见报道[3-5]。本实验应用依那普利、缬沙坦及螺内酯分别阻断RAAS不同环节,观察其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6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160~200 g,清洁级。   1.2 药物与试剂 马来酸依那普利(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螺内酯(海南海神同洲制药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TRIzol(life technologies),FastQuant cDNA第一链合成试剂盒(北京天根),SuperReal荧光定量预混试剂(北京天根)。   1.3 方法   1.3.1 分组和建模 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和螺内酯组,每组10只。模型组、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及螺内酯组大鼠用10%水合氯醛(3 mL/kg)腹腔注射麻醉,仰卧位固定,75%乙醇消毒,腹部正中左侧纵行切口,分离左侧输尿管,于中上1/3处结扎并剪断输尿管,使左侧肾脏完全梗阻,逐层缝合,正常组大鼠打开腹腔后只分离但不结扎和剪断输尿管。术后腹腔注射青霉素(10 U/d,连续3 d),造模前24 h-造模后14 d,依那普利组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依那普利10 mg/(kg?d),缬沙坦组用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10 mg/(kg?d),螺内酯组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100 mg/(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用2 mL/d 0.9%氯化钠溶液灌胃。   1.3.2 肾组织标本采集 造模后14 d处死所有大鼠,快速取出左肾,去除包膜,用0.9%氯化钠溶液将左肾积存的血液冲洗干净,按冠状位纵行剖开,一半肾组织置于4%甲醛固定液固定,用于HE染色;另一半肾组织快速置于-80 ℃低温冰箱保存,用于RT-PCR[6]。   1.3.3 肾功能指标检测 造模后13 d(处死前1 d),将大鼠置于代谢笼,留取大鼠24 h尿液,送检验科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造模后14 d处死所有大鼠,经腹主动脉采血5 mL,室温静置1 h,3000 r/min,4 ℃离心15 min,取上层血清检测血清Scr、BUN。   1.3.4 肾组织病理检查 肾组织标本用4%甲醛固定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4 μm,行HE染色,光镜观察肾小球、肾小管的病理变化及炎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