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湖北省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undertaking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hubei province.docxVIP
-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湖北省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undertaking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hubei province
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PAGE 10
PAGE 10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进入 21 世纪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产业转 移作为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对加强各国和地区间的经济协作、促 进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战之后,世界经济在经历了三次大的产 业转移之后,目前正处于第四次产业转移的高潮期。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在新科技 革命的冲击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高新技术产业日益发展,国 际市场竞争程度日趋激烈。为了抢占产业结构的制高点,发达国家纷纷加快本国产 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 产环节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成了这一轮国 际产业转移最大的承接国。目前,产业转移最主要的形式是仍外商直接投资(FDI), 分析我国历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承接的产业转移的数量呈现 出逐年递增的趋势。2006 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630.21 亿美元,2007 年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747.6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64%,2008 年实际利用外商 直接投资金额达 923.95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58%。
伴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我国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国内产业转移也正如 火如荼的进行着。改革开放 30 年来,有着天然地理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在政府相关 优惠政策的推动下率先发展了起来,与中西部地区相比,经济水平相对发达。最具 有代表性的是我国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这些地区广泛接受外来资本,形成了相 对成熟的产业群。由上海、苏州、杭州等 16 个城市构成的“长三角”经济圈以占全 国 1%的土地和 5.9%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 20%的经济总量。近些年来,东部沿海 地区人力、资源等要素供应紧张,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同时,为了调整 地区产业结构,其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深入。在这两种机制的 作用下,东部沿海地区的传统产业向内陆地区进行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快。以上海为 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是产业集群的密集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近年来,输出高
端产业优势,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兴建总部型、研发型产业园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 展的新趋势。在上海等长三角城市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先进制造业和优质服 务业是其发展重点。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引致的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必 然趋势。上海市政府在对其经济发展规划进行部署时指出,近几年每年将有计划、 有组织地引导八百余家企业,共五千余家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地区 转移。据不完全统计,仅 2008 年就有五百余家企业成功进驻中西部。
湖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核心,在中部崛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的经济 发展面临极佳的机遇。一方面,伴随着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和近期我国利用外 资战略和政策的调整,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内陆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趋势非常 明显;另一方面,2004 年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 2007 年批准成立武汉城市圈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以下简称为“两型社 会”建设),不仅为湖北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也对 湖北区域经济发展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各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 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优化的过程。在产业转移的趋势和背景下,湖北省承接国际 产业转移对其结构调整是否有影响,是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这一问题显得非常重 要。国内外有很多学者针对国际产业转移对承接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影响这一问题进 行过相关研究,但他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国家或区域层面,很少具体到省际,针对 湖北省的研究就更少了。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就国际产业转移对湖北省产业结构的 影响这一问题进行尝试性究。
1.2 文献综述
1.2.1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
传统的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主要有:雁行模式理论、产品生命周期 理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边际产业转移理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Akamatsu(1960)通过对日本棉纺工业产业跨国梯度转移进行分析,提出了“雁
形产业发展形态说”,认为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种产品的成长要经历三个阶段: 进口、国内生产、出口。雁形模式理论揭示了后进国家通过学习逐步形成、发展其 比较优势并进而带动产业成长的过程。表明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 升级起着巨大的作用,该理论奠定了国际产业转移理论的基础。Vernon(1966)提 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论:每一种产品从出现到被淘汰都要经历新产品、成熟、标准 化和退出四个阶段,发达国家之所以向其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疑难问题研究-a study on the difficult problems of organizing others to steal border crossing.docx
- 暮光之城中的吸血鬼文化分析-analysis of vampire culture in twilight city.docx
- 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员工培训体系分析-analysis on staff training system of chinalco guizhou branch.docx
- 庄子与马尔库塞的技术美学思想比较分析-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zhuangzi's and marcuse's technical aesthetics.docx
- 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感叹句分析-an analysis of 30 exclamatory sentences in yuan drama published by the new school.docx
- 李娜效应对我国网球运动管理 制度改革的启示-the inspiration of li na effect to china's tennis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docx
- 城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法律问题分析-analysis on legal issues of housing expropriation compensation on state - owned land in city.docx
- 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分析——以河南省近十年中考古诗文阅读试题为参照-an analysis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 taking reading test questions of ancient poetry in henan province for reference in recent ten years.docx
-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山东省为例-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 rural integration —— taking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docx
- 初中生感觉寻求 学习焦虑及其相关分析-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eeling seeking learning anxiety and related analysis.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