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东舞龙运动发展及保护策略
广东舞龙运动发展及保护策略
摘要:流传千年的龙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对龙的敬仰和崇拜,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广东地区舞龙运动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相应地提出保护策略和途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 广东文化 舞龙运动
舞龙是中国元素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技艺,也是在中国特有的生存环境中不断演化而来深受普通百姓喜爱的民俗运动。农耕文明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的美好愿望与无能为力,衍生出对神灵的思想依赖,其中对超自然的信仰成为人们期望改变自然为我所用的主观愿望。“神灵”的原始观念,可以说导源于对龙的崇拜。自古以来,对龙的起源众说纷纭,辞海称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也有学者指出龙是在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长直、大口、大多数有角有足的具有莫测变化的世间所没有的神秘动物。不管何种解释,龙都不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物,而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文化创造,一种文化符号,成为历代统治者垄断其权利地位的手段,也成为普通百姓信仰的对象。
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广东舞龙运动
1.1 中山醉龙
中山醉龙,起源于中山西区长洲村,已有200多年历史,是中山市独特的民俗运动项目,于2008年相继成功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焯根老人为醉龙传承人。中山醉龙只需龙头和龙尾,龙头为木头雕刻,配上真鹿角和眼睛,起舞者故作醉态,举步轻飘,东倒西歪,龙尾随之摆动,故有“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在似醉非醉中演绎龙的各种形态。醉龙融合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要求表演者有较强的武术功底和很好的身体素质,马步如山、腰腿灵活,运用醉拳的套路,突出酒醉后舞木龙的千姿百态。
1.2 埔寨火龙
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1741),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埔寨火龙是村民闹元宵的传统表演节目,其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岁岁平安。最初火龙由稻草扎结,缚上硫磺、白硝和木炭制成的火药,经过村民长期不断的改进,现在的火龙做工精细,由稻草改为竹篾,内装格式烟花、火箭,用纸裱面,绘上色彩,栩栩如生,火龙全长可达35米。埔寨火龙表演形式由燃放“禹门”、“烟架”、“火龙”三个部分组成,“禹门”高6米,宽10米,内装各式烟花,用导火线连接起来。“烟架”是用木料搭架若干层,高达十余米,每层叠结成不同的景观,也用导火线连接。“火龙”表演需夜晚在广场表演,有火缆队、喜炮队、龙灯队和鼓乐队共100多人配合表演。“火龙”具有张嘴、吐珠、躬身、摇尾、喷火等功能。在舞动时能自动点燃发射各类烟花火药,出现壮丽的景观。埔寨镇由于“火龙”而闻名四方,1998年,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埔寨镇“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殊荣。
1.3 乔林烟花火龙
据《揭阳县志》记载,乔林烟花火龙始于明代磐溪都古乔,即今磐东镇的乔东、乔西、乔南村。《广东揭阳县磐东区志篇》载称,乔林的游龙、舞龙、烧龙民俗已有六百余年历史。乔林烟花火龙包括“游龙”、“舞龙”、“烧龙”三部分。依照当地传统习俗,每年农历十二月就开始扎龙,次年正月初一便有游龙、舞龙活动,至农历初五便对龙进行“武装”,安插烟火,正月初十晚开始“烧龙”,成为整个活动的高潮。乔林烟花火龙共有九节,其中龙头龙尾各一节,龙身七节,用竹篾扎骨架,外贴棉丝纸,绘上龙鳞、祥云,项上画太极,龙身各节彩上“八宝”墨画,每节各用一支长竿扎紧,并用麻绳牵连,可以擎着游行。2008年6月,乔林烟花火龙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4 荷塘纱龙
荷塘沙龙是江门市荷塘镇的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据记载,明代时期由篁湾举人李唐佐在本地草扎“游龙”的基础上,融合四川“彩龙”的特点,材料由“草”改为“纱”,并经过历代传人的改进与创新而发展成为现在的荷塘沙龙。荷塘沙龙全长50米,主要以竹篾和木板等材料制作龙身骨架,其中头部、龙身和尾部用四根粗绳了相连,龙衣采用纱布包裹,彩色布贴作龙鳞,最有特色的是在龙身中安放防风和防滴的蜡烛。荷塘纱龙的龙舞套路有平面和立体两种:平面式为行进路线的姿式;立体式为技巧性龙舞造型。整套龙舞历时1小时左右,在舞动的过程中要求龙体内蜡烛不灭。舞龙人每轮26人,接力交替时,不歇舞,不乱阵,称之为“绝技”。
1.5 汕尾滚地金龙
滚地金龙源于广东省汕尾市南溪村,始创于南宋,现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锐胜。滚地金龙由二人钻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整个过程分八个段落,由“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抻筋洗鳞”、“伏蛰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组成,并用大唢呐根据不同舞段的情节吹奏不同的曲调,一般有“宫娥怨”“哭皇天”“八板头”等,演绎龙的喜怒哀乐。1996年,南溪村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