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高中语文第9课《齐桓晋文之事》课件鲁教版必修5.pptVIP

2018(春)高中语文第9课《齐桓晋文之事》课件鲁教版必修5.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春)高中语文第9课《齐桓晋文之事》课件鲁教版必修5

9、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 集:会集 服:征服 10、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何不 11、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疾:憎恨 愬:控诉 12、其若是,孰能御之 其:假如 御:抵挡 第二部分(3) 1、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惛:糊涂 是:代上文提及的这种理想境界 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恒心:一贯(向善)的思想 “为能”即“能为”,能做到 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及:等到 从而:接着就 刑:名作动 罔:同“网”,陷害 第三部分(1) 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 惟:只是 赡:足 治:讲求 6、无失其时/无夺其时 无:通“毋” 失,夺:错过,耽误 7、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白:同“斑白”,须发花白 第三部分(2) 制:规定 此文还是一篇精彩的辩论。 辩论最讲究的就是技巧,一般的辩论可能会唇枪舌剑,或者攻击对方的论点,或者攻击对方的论据,或者攻击对方的论证,把对方驳一个体无完肤,这当然是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对待象齐宣王这样的王公大人,如果不讲究一点论辩方法,可能根本就达不到目的,因为对方可以充耳而不作一闻。李斯的《谏逐客书》,好则好矣,可谓义正词严,然而,比起《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来,似乎少了几分机智,而比起《触龙说赵太后》来,似乎更少了许多迂回和曲折。孟子面临的对象不同一般,要谈论的话题也不同一般,严肃和枯燥兼而有之,如果不作精心安排,用心布局,恐怕不可能会让齐宣王心悦诚服地说出“吾昏,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这番话来的。那么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呢? 讨论 第一步:转移话题,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明确王道的话题; 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肯定齐王的条件【仁心】; 第三步:宕开一笔,得出齐王“能而不为”的结论,并证明其谬,断其退路; 第四步:重拾话题,正面主张推己及人,推不忍禽兽之心于百姓,并将此作为王道的途径; 第五步:剖析齐王能行王道而不为的真实目的及灾难性后果,摆出具体措施。 齐桓晋文之事 中心 思路 艺术特色 保民而王 不忍之心 不为与不能 仁政蓝图 具体措施 迂回曲折 气势磅礴 朴素真诚 比喻贴切 第三课时 巩固练习 无以,则王乎 王说 刑于寡妻 盖亦反其本矣 可得闻与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皆欲赴愬于王 无不为已 是罔民也 同“已”,止 同“悦”,高兴 通“型”,作榜样 通“盍”,何不。通“返” 通“欤”,语气词 通“途” 通“诉”,申诉 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同“网”,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不识有诸 不忍其觳觫 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述说,谈论。 之乎,兼词。 恐惧发抖的样子。 代词,表疑问,怎么。 伤痛、哀怜。 * 导入新课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旗帜。孟子的思想和论辩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和作用,并尝试运用比喻进行论辩。 重点?: 1、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并对此有个人认识。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5****17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