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遏制.docVIP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遏制.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遏制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遏制   未成年人犯罪不断上升,正日益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沉重话题;如何有针对性地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也是社会共同的义务和责任。笔者拟对某县级市检察院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剖析,并从中分析原因,探讨遏制犯罪的对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    (一)辍学人员占主体。近4年来,该检察院共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63人(另不捕28人),其中:14岁至不满16周岁的占24%,16岁至不满18周岁的占76%;辍学人员占79%。从文化程度看,以初中生为主,其次是小学生,分别占65%、30%。考虑刑事责任年龄因素(14周岁以下不承担刑事责任,14周岁至不满16周岁只对8种罪承担刑事责任),实际上低龄化特点十分突出。    (二)家庭状况较为复杂,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影响最大。前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属于双亲家庭、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其他的分别占59%、6%、25%、11%,其中非双亲家庭的未成年人合计占41%。可以看出,非双亲家庭的未成年人更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其涉嫌犯罪人数比重远远高于非双亲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重。同时,在双亲家庭中,父母一方或全部外出打工的也占了相当一部分。   (三)暴力犯罪、侵财犯罪突出。以2010年受理审查批捕未成年人案件为例,与财产有关、暴力有关的抢劫、盗窃、敲诈勒索、故意伤害、强奸、聚众斗殴等犯罪各占88%、71%。   (四)团伙犯罪和预谋犯罪更加突出。仅2010年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3人以上团伙作案的占75%。如:曾某等14个少年共谋抢劫筹集玩耍费用,他们时聚时散,携带尖刀、棍棒等凶器,在城区附近不分白天黑夜,采用威胁、殴打、搜身、捆绑、用刀捅等暴力手段,短短一个月内疯狂抢劫作案近30次,抢劫学生40余人,殴打20余人,杀伤5人。这14人中,最大的16岁,最小的12岁,有3人不满14周岁而不到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有5人只读了小学,其余的初中没有毕业,且已全部缀学;有11人的父母离异,有3人的父母外出打工,有5人的父母其中一人在服刑或因吸毒被劳教。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自身素养较差。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青少年生理发育出现早熟现象,而其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他们好奇心和好胜心强但自我控制力较差;独立意识提高但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充满美好的憧憬但对困难和挫折准备不足,容易灰心丧气,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重情谊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极易受社会不良现象和哥们意气的影响而误入歧途。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使部分未成年人的心理和人格存在严重缺陷,有的以损人利己为乐,有的以称王称霸为荣,有的以不劳而获为喜,有的以杀人练胆为强,有的甚至为了一些小事而积怨在心,不惜对亲人痛下杀手。    (二)家庭监管缺失。未成年人犯罪多发于农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的家庭状况与城市有较大差异。但近年来城市家庭中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也呈现上升趋势。一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农民和城市家庭货币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有的甚至实际收入下降,经济十分困难。经济条件差,直接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少年辍学,文化低,修养差,缺乏理想和信念,缺乏人生目标,过早走上社会谋生,接触不良现象。为了改善经济条件,不少家庭父母忙于生计,致使教育、监管严重缺位。二是父母修养不高,价值观和行为导向错误。一些父母的反社会倾向、拜金主义、投机钻营、赌博、占便宜、吵架、打架等不良习气,以及在孩子面前对不良行为的认可赞同等,往往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三是家庭残缺不全,尤以父母离异的影响为大。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非双亲家庭,不仅直接给孩子心理带来重大打击,而且持续地使孩子处于缺乏亲情、关爱、沟通、教育和监管的状态。四是家庭教育不当。如:溺爱型的放纵式家教、疏忽型的冷淡式家教。家庭教育不当,使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情感得不到健康发育。五是缺乏沟通和理解。不少父母忙于生计,或者自身原因,长期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互相缺少了解和理解,不能发现和消除孩子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障碍。    (三)社会环境感染。一是网络的负面影响。据了解,约70%的犯罪青少年都爱上网,爱打电子游戏。网络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上网需要钱,这就导致了一些人通过盗窃、抢劫、抢夺等手段千方百计找钱;上网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这就使迷恋网络的人荒废了学业,进而讨厌学习;网吧是社会闲散人员聚集地,未成年人在这里很容易受不法人员的影响;网络中的打斗游戏,使部分未成年人形成了杀人为乐、称霸为荣、劫财致富的心理。二是农村健康的集体活动、文化生活严重缺乏。相反,一些淫秽、凶杀、恐怖录像等却大量存在,侵蚀未成年人。三是社会盛行的“快速致富”、“一切向钱看”等浮躁心态,影响了部分成年人形成了“不择手段、不劳而获”的意识。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