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三农档案遗存文化价值研究.docVIP

我国古代三农档案遗存文化价值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古代三农档案遗存文化价值研究

我国古代三农档案遗存文化价值研究   摘要:古代“三农”档案的记录、保存、汇编,与文化的传承、延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文章通过释读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内容,剖析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结构与文化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古代;“三农”档案;直接遗存;间接遗存;文化价值;开发途径      古代“三农”档案遗存,是古代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形成的历史记录的总称。依据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存在形式,可将其分为“直接遗存”和“间接遗存”两类。古代“三农”档案“直接遗存”,指以原始记录形式流传至今的档案原件;古代“三农”档案“间接遗存”,指经过辑佚、著录、加工而载于农书、史传、方志、谱牒等各类文献中的间接记录。   纵观古代“三农”档案遗存,它不仅记录了农业、农村、农民历史发展、演变的轨迹,而且,再现了历朝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折射出了历代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思维方式、行动准则和价值观念。      1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内容与结构      1.1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内容。我国古代“三农”档案遗存数量浩繁、内容丰富,无不体现出浓厚的农耕文化特色。现分类择要简述如下:   1.1.1关于农业生产的记载。如,竹简《秦律十八种》的《仓律》,规定了每亩土地播种量:“麻亩用二斗大半斗,禾、麦一斗,黍……亩大半斗,菽亩半斗。”…另如,   《康熙御制耕织图》(现藏北京故宫)以“殿版画”形式描绘了谷物从浸种、播种到入仓和养蚕从育蚕、采桑到成衣的生产过程,每幅图上,还有康熙所书的“耕织要领”诗文。   1.1.2关于农田水利的记载。如,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通济堰(位于浙江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505年),自古留有堰史,并有自成系统而完整的管理方法,现存石刻《通济堰图碑》及水系图碑,可以清晰看出该堰的灌溉功用。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处州太守范成大制定的《通济堰规》共20条,科学而全面,沿用600多年。另据《清朝苏州府水利表》统计,康熙十年至同治十三年,兴修水利工程多达63项。   1.1.3关于土地赋役的记载。如,围绕土地关系和赋税征收,历朝历代都形成了大量的土地户籍赋役档案。现保存在浙江兰溪市财税局的746册“鱼鳞图册”,就记载着清代同治年间兰溪城区及35个乡镇、159个村的田土、山林、地形、地貌等情况。   1.1.4关于农民习俗的记载。此类档案遗存文化内容包括服饰、饮食、婚丧、节庆、娱乐等诸方面。如,浙江青田“俗尚简朴,衣用大布,食饮不贵异物,贫富不相耀”(雍正《青田县志》卷4《风俗志》)。另如,浙江云和县沙铺乡,民间“做功德”习俗已逾200年,逐渐衍变为沙铺山歌,有劳动号子、田歌、节令歌等,多为双句、七字句式,现直接遗存有300余首。   1.1.5关于农民增收的记载。如,反映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而增收的情形。清同治年间,临湘种茶“价乃三倍,……几成乐园”(同治《临湘县志》卷4);清光绪年间,浙江余姚种棉“其息岁以百万计,邑民资以为生者有十之六七”(光绪《余姚县志》卷26)。另如,反映农家开展多种副业生产而增收的情形。清嘉庆时,浙江山阴县造纸业兴盛,“天乐乡出纸尤盛,民家或赖以致饶”(嘉庆《山阴县志》卷8)。   1.2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结构。档案文化不仅包含物质层面,同时,包含精神层面,档案文化结构是一个“多环形”结构。只有认清档案遗存的文化结构,才能科学地解读档案遗存。笔者认为,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结构,由外到内包括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心态文化三个层面。   1.2.1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表层文化结构――“行为文化层”。此层由人们能直接感受到的档案文化现象构成,其内容较易受社会文化影响,能直接展现档案文化的功能,是档案文化中较为活跃的部分。以约定俗成的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为典型代表,如,浙江遂昌县“班春劝农”开犁习俗、莲都区“翻龙泉”表演程式等。   1.2.2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中层文化结构――“制度文化层”。此层是对档案活动的抽象表现,并受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双重制约,同时,又实现着文化连结、文化控制的功能。最明显地表现在农民生产劳动、娱乐活动中组建的各种行为规范。如,浙江松阳县玉岩白沙岗高腔的口传心授、庆元县香菇栽培隐语等。   1.2.3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深层文化结构――“心态文化层”。此层所包含的内容多为观念、心理、思维方式等,是人们难以察觉的部分,同时,电是档案文化中最能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部分。古代“三农”档案遗存中蕴含着农人的价值判断、审美情趣等主观意识和精神理念。如,浙江云和县农村的以“和为贵”精神、缙云县农村的“耕读家风”理念等。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