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析梁平竹帘独特制造工艺及保护传承价值
探析梁平竹帘独特制造工艺及保护传承价值
2008年6月7日,梁平竹帘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切体现了梁平竹帘这一传统艺术所具有的生命力。本篇文章主要从梁平竹帘所独具的人文和地理环境的角度,介绍了梁平竹帘的发展历史,以及梁平竹帘的独特制造工艺,进一步探讨了梁平竹帘的保护和传承价值。
竹帘的发展历史
梁平竹帘最早源于北宋时期。《梁山县志》中曾经记载过有关梁平竹帘的发展情况以及用途:“竹,翎毛之属.......征诸宋史,则尝贡锦。”根据这段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梁平竹帘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制作工艺很早就流传下来了。在当地属于一种民间工艺品,受到了官府的青睐。其实梁平竹帘的产生和发展与造纸术技术的应用也有很大关系,根据这段史料,我们还能得知,梁平竹帘的雏形就是舀纸帘,也就是手工造纸,因为只有使用舀纸帘,才可以把竹子浆变成纸张的形状。相传在当时的梁平县百里以外的地方有一个制作舀纸帘技术非常高超的工匠,他不靠任何工具,单单用手来破竹取丝,然后做成舀纸帘。由他所编织的舀纸帘外形非常精美,竹丝也很细密,工艺非常高超,所以当时的县令就把他招进县衙,让他编织窗帘、门帘、轿帘甚至是椅帘,所有的这些都是使用竹丝编织的。后来县令把他编织的这些竹帘工艺品供奉给当时的皇帝,皇帝被这些精美的竹帘惊呆了,然后惊动了整个朝廷,从此梁平竹帘就成为了朝廷的贡品。当时的竹帘主要是以素竹帘为主,注重实用价值。
在整个宋元时期,梁平竹帘的主要用途都是做帐帘、门帘。轿帘和窗帘来使用的。在以后的几百年间,又经过了无数民间工匠的加工改造,梁平竹帘在实用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其自身的制作工艺,它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明朝以后,梁平竹帘在制作工艺实用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用途,如在上面题字作画,具体来将就是运用国画的绘画的技巧和方式,在门帘、窗帘、轿帘等上面绘画题字。这样原本素雅洁净的竹帘工艺在经过点缀加工后,现代更加具有光彩。
入清以后,梁平竹帘又有了新的发展,1808年所编的《梁山县志》中记载了更多关于梁平竹帘的信息,这时的梁平竹帘用途已经越来越广泛了,制作工艺也更加精湛。清代的很多诗人也作诗来赞美梁平竹帘如少京兆写到“细如发来密如丝,淡春光色傍绮帷......为有象山香山飞瀑布,传来妙手见心思”,诗句描写的生动形象,具有一种朦胧美,通过这几句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梁平竹帘的喜爱,从而激发了人们对梁平竹帘制作工艺的感慨和赞美。
但是,梁平竹帘发展的真正繁荣时期是在清朝末年,这时的梁平竹帘的制作工艺已经趋于完美。在光绪28年也就是1902年的时候,梁平的县令方和斋建立了“迁所”,当时非常著名的竹帘技师方炳南是这座迁所的负责人,方炳南非常善于绘画水果蔬菜和花鸟之类的的作品,他总是在轻薄又柔韧的竹帘上使用写意的绘画方式或工笔画出栩栩如生的额花草虫鱼等等。他还会在竹帘上安装杆和轴,使其能够张挂在墙上,装裱之后看起来就像是一幅古画。方炳南的这一创举也为我国的美术工艺增添了新的形式即“竹帘画”。后来官府把他的作品送到程度青羊宫博览会上展览,最后获得了冠军。从此梁平竹帘的名气大噪,销量也大大增加,它的影响了也日扩大。
到了民国,梁平竹帘工艺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当时梁平县的技师李光云利用织布技术来编制竹帘,从而进一步改进了竹帘工艺,提高了梁平竹帘的产量,也增加了收入。1930年以后,梁平竹帘工艺的负责人曹有光通过在竹帘的表面涂上牛胶,以防止竹帘在墙上挂的时间久了以后出现帘面断裂或竹丝下垂的现象。同时,曹有光还借助织补技术,改变了送竹丝的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了竹帘的功效。在整个民国阶段,竹帘工艺师傅们在对竹帘的外表进行国画创作的基础上,还把刺绣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运用到了竹帘上,使得梁平竹帘的品种更加丰富多样,主要有对联、条屏、通景屏、斗方和中堂等十几种类型。
同样,品种繁复多样的梁平竹帘工艺品也引起了海外经销商的浓厚兴趣,其中有一些人把梁平竹帘的制作工艺和工艺成品拍成了电影,然后在他们国内放映,从此梁平竹帘的名胜在世界各地更加响亮,大大提高了梁平竹帘的年销售量,织帘工人的规模也发展到60多人,在整个梁平县内,到处都布满了竹帘编织作坊,场面非常壮观。后来,竹帘工艺就逐渐走向衰落了,特别是到解放以后,百业待兴,所以梁平竹帘的发展更加艰难,竹帘画的年销售骤减为300多尺,几乎濒临灭绝。
到了1954年,整个梁平县只剩下7个织布艺人了,后来政府把这7个人聚集在一起,成立了竹帘生产小组。后来四川省建立了新的原料基地,又建了新的厂房,投入大量的资金培养新的竹帘技师。1958年,国家又拨款建了新的竹帘厂重新整治了旧的竹帘原料基地和车间厂房,织布艺人也在不断增加,竹帘的品种也增加到了二三十个,销售量也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1959年,竹帘工艺技师们专门为四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