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谣言的甄别机制研究
[摘要]网络谣言的大量滋生、蔓延损害了个人合法权益、侵害了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而现行法律的规制存在着误将表达合法诉求的自由言论当作网络谣言进行打击或明知是网络谣言却因无法证明而不予处罚等困境,因此有必要在明确网络谣言概念、特点、厘清其与谎言、流言、小道消息、言论自由的区分上对网络谣言进行甄别。并且根据网络谣言内容的不同由政府、社会组织机构、公民个人、网络管理者、部分传播者采取不同的甄别举措。
[关键词]网络谣言;法益侵害;甄别;主体;举措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为人们提供信息分享便利的同时,也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插上了翅膀。网络谣言的大量滋生、蔓延不仅是对言论自由的滥用,同时也会侵害公民个人的合法权利、侵害社会整体秩序、损害国家利益,因此有必要对网络谣言进行规制。然而纵观现有的对网络谣言进行治理的方法,更多的强调的是对网络谣言的事后惩罚和打击,却忽视了网络谣言治理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环:网络谣言的甄别。这不利于网络谣言传播的事前预防,也不利于网络谣言传播的标本兼治,因此有必要探讨网络谣言的甄别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结果,截止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4.57亿,手机用户数量近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高达到3.03亿;[1]截止2011年6月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网民规模达到4.85亿,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微博用户数量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从2010年末的15.5%上升至34%。[2]可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网民行列,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各种网络媒介与人交流,通过网络人人掌握了麦克风。
然而就在人们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大量网络谣言乘虚而入、不断滋生蔓延,混淆着人们的视听、影响着人们的认知,侵蚀着人们的各种权利。例如,仅2012年3月中旬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已清理各类网络谣言信息21万多条。[3]而且网络谣言已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扰乱了社会秩序,甚至损害了国家利益。例如四川蛆橘谣言、海南香蕉致癌谣言、皮革奶粉谣言、江西赣县“尸油”谣言等已引起人们对我国食品安全的担忧;山西部分地区会发生地震的谣言以及大亚湾核泄漏事件、江苏响水县大和化工厂爆炸谣言等已引起人们对生存环境安全的担忧;日本地震引发的抢盐风波以及新疆针刺谣言、非典病毒变异谣言等已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和谐;军车进京谣言以及甬温动车事故中政府救援、事故原因调查等谣言已严重影响政府形象,损害国家利益。因此净化网络环境、整治网络谣言已刻不容缓。
然而现有治理网络谣言方法中,更多强调的是法律的事后介入与惩罚。例如,我国民法规定了制造、传播网络谣言侵害他人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民事权利的,需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责任;我国行政法规定制造、传播网络谣言侵害了他人合法权益或扰乱社会秩序但没有达到犯罪程度的,可以通过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其进行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我国刑法针对网络谣言侵害国家法益的,规定了煽动分裂国家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等一系列煽动型犯罪,针对网络谣言侵害社会秩序、市场秩序法益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适用寻衅滋事罪、非法经营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等进行规制,针对网络谣言侵害公民个人或单位法益的,规定了侮辱罪、诽谤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等罪名进行规制。这种法律事后调控手段在打击网络谣言上有一定功效,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存在着误将表达合法诉求的自由言论当做网络谣言进行打击或明知是网络谣言却因无法证明而不予处罚的情况,究其原因其忽视了治理网络谣言的前提:网络谣言的甄别。
因此厘清何为网络谣言?怎样从各种各样的信息中甄别出网络谣言?这是我们治理网络谣言前不得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关系到网络谣言能否从根本上得到治理的问题,这也是网络谣言规制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二、网络谣言的界定
(一)网络谣言的内涵
从文意上理解,网络谣言指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传播的谣言。因此,要深入理解网络谣言的内涵,就必须明确谣言的含义。根据我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谣言指民间流传的评议时政的歌谣或谚语,或指没有事实根据的传言。《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指出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4]美国的Allport和Postman则认为谣言是藉由人际间口语传播的一种陈述或信念,且是没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徒手整形协议书模板.docx VIP
- 2022年9月全国青少年软件编程(图形化)等级(三级)考试卷.pdf VIP
- 第二章法的渊源、分类及效力.ppt VIP
- 《李清照》诗词109篇大全集.pdf VIP
- 《高分子防水卷材》课件.ppt VIP
-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试卷[含答案].docx
- 中国人民大学《法理学》课件-第六讲 法的渊源与效力.pptx VIP
- 法理学—法的渊源、分类和效力.ppt VIP
- 法理学第四章_法的渊源、分类、效力.ppt VIP
- 柯尼卡美能达 柯美 bh 246 236 226 216 206 复印机中文维修手册 (1).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