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五凤楼形制演变历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析五凤楼形制演变历程

探析五凤楼形制演变历程   摘 要: 本文依据考古发现、壁画与历史文献记载,对五凤楼形制的产生与各个时代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使人们认识该形制的地位与重要性。   关键词:五凤楼;建筑形制;宫阙;凹字形平面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主殿、两翼廊庑引出的左右对峙阙阁,以及两朵楼所组成的楼台宫殿或门楼,被称作“五凤楼”形制,自创始以来历经隋唐、五代、宋、辽、金、元,直至明、清一直被宫廷建筑所沿用。在形式上,它并不单纯是置于城台上的门楼,而是在横向城楼两侧向前伸出两翼,并在两翼两端各建阙亭,整体形成凹字形平面,以环抱的形式构成一个开阔的广场。   ⒈ “五凤楼”形制的产生:   “五凤”之名始见于汉代,有凤凰五至之意。汉以后在两阙间设门,门上覆以屋顶,并用祥鸟饰于脊上,后世称之为凤阙。南北朝时期的宫殿同样使用宫阙,所不同的是门上已不是简单的覆以屋顶,而有了门楼设置,从麦积山127窟壁画城阙图中,可以看出门楼与两边的阙形成凹字形平面。      “五凤楼”之名,始见于唐代。《资治通鉴》中有:(开元二十三年正月)“上御五凤楼?T宴”的记载。后经考证该“五凤楼”为隋唐东都宫城的正南门则天门,它始建于隋大业元年,“门上飞观相夹,门外即朝堂”,门名“初因隋之名曰则天门。神龙元年避武后尊号,改应天门,又避中宗尊号,改神龙门,寻复为应天。”[1]P266对于其建筑形制,元《河南志》隋城阙古迹条有记载:“门有两重观,上曰紫微观,左右连阙,阙高一百二十尺”,“飞观相夹”,同样的记载也见于《大业杂记》。   ⒉ 隋唐两都宫城正门形制:   经考古发现,在隋则天门,即唐应天门遗址的左右两侧,在宫墙上有向南突出南北向的夯墙两道,形式极为对称,相距83米,北端与宫墙相接处加宽为21米,南端突然加宽至30米后即被断崖破坏,两条夯土墙保留长为45米。左右两侧突出的夯土墙垣,无论从土色土质及夯筑结构观察,与宫城南墙并无差别,这说明是左右两阙的残迹遗存。[2]结合有关文献并加以考察,可以推断出这是一组以城门楼为主体,两侧辅以垛楼,向外伸出阙楼,其间以廊庑相连,[3]其平面呈凹字形,立面上则由五座建筑组成一个建筑群,形如五只凤凰,故名“五凤楼”。隋代两都宫城的正门采取这种在主体殿堂左右设置对峙宫阙,并以廊庑阁道连接的组合构图,重要的宫殿、城楼,在主体左右连结对峙宫阙的抄手廊庑阁道转折处,通常还设置角楼。[4]P25隋大兴宫正门广阳门在唐时称承天门,仅改名未重建.据《两京新记》:“正南承天门,门外两观石登闻鼓”的记载,可知其门外也有两阙,它与东都洛阳应天门的形制是一样的。   在盛唐和晚唐的壁画宫阙中,已经出现五凤楼或类似五凤楼形制。唐大明宫正门为丹凤门,由于它直接开向民居街坊,实际仅相当于一座皇城正门,作为大明宫主体殿堂的含元殿基本充任了宫门的职能。据《唐六典》记载:含元殿“夹殿两阁,左曰翔鸾阁,右曰栖凤阁,与殿飞廊相接。夹殿东有通乾门,西有观象门。阁下即朝堂,肺石、登闻鼓,如承天之制。”(出自《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宫殿部》)从杨鸿勋先生的考古报告中含元殿的复原图可以看出,其中央主体殿堂、两翼从体对峙双阁以及连结体廊庑阁道转折处高起的二角楼,总平面亦为与应天门相似的凹字形。   由上可知,含元殿建筑群实为宫阙建筑群,与唐长安西内正门承天门、隋唐东都洛阳宫城正门应天门为同一形制,即“五凤楼”形制。从此,宫城正门的形制确定为“五凤楼”,唐之后直至明清各代宫门,都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演进。现存北京明清紫禁城的正门――午门,仍采用五凤楼形制的基本构图,但具体形式已和隋唐大不相同了。   3. 隋唐之后“五凤楼”形制的发展演变:   据《旧五代史》载:“(后梁太祖)及登极……车驾将入洛,(罗绍威)奉召重修五凤楼、朝元殿”,“(太祖)开平三年(909)御五凤楼,宣制大赦天下”。这里的五凤楼指的是唐代东都宫城的正门。   3.1 北宋东京皇城宣德门形制:   北宋东京皇城的正门为宣德门,其遗址早已淤埋地下,只有通过文献与形象资料,对其形制予以考证。宣德门的形制和演变在周邦彦《汴都赋》和陆游《家世旧闻》中都有记载。《汴都赋》中有“南有宣德”,“两观门峙而竦立”的记载,可知宣德门前有两阙。《家世旧闻》云:“宣德门本汴州鼓角门,至梁建都,谓之建国门,历五代,制度极庳陋,至祖宗时始增大之,然亦不过三门而已。……‘李华赋云:复道双回,凤门五开,是唐亦为五门’。……改名曰太极楼……乃复曰宣德门,……门成,王履道(安中)草诏曰:‘阁道穹窿,两观骞翔于霄汉;阙庭神丽,十扉开阖于阴阳。’”   辽宁省博物馆所藏传为宋徽宗赵佶画的《瑞鹤图》和北宋大晟府铜钟上的宣德门图是研究宣德门形制的重要资料。      现存形象资料中最具有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