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杨氏历代遗存发现与研究述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播州杨氏历代遗存发现与研究述评

播州杨氏历代遗存发现与研究述评   摘 要:播州杨氏是唐宋元明时期在今贵州境内著名的土司家族,统领播州长达725年之久,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献记载。本文对相关遗存考古探索的历程进行了全面回顾,也对学者基于考古、历史、文学等不同取向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指出播州杨氏遗存发现越来越丰富,研究手段越来越多元,相关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播州杨氏提供了极大便利。   关键词:播州 羁縻 土司 研究 述评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8)02-07-18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形成了现代国家形态、疆域和民族,并积淀了丰富的治边经验与理念。土司制度及其前身羁縻之治,就是这样一种制度文明,它曾在一定历史时期有效维护了中央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利益平衡与中华帝国的统一,也有效维护了文化的多样性。我们笼统称之为羁縻―土司制度,相关遗存则为羁縻?土司遗存。从唐末至明末,杨氏统领播州长达725年(876-1600),经历了羁縻之治到土司制度再到改土归流的完整变迁,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献记载,是中国土司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已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以考古发现为主线,对播州杨氏相关遗存发现和研究的历史予以梳理。   一、播州杨氏历代遗存的发现   播州杨氏的司治、山城、庄园等多已毁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的平播之役1,但没有迹象表明其墓地曾遭到明军的发掘2。被焚毁的衙宇,一直有人祭拜的坟茔,在平播之役后均慢慢颓圯。由于因年代并不久远,且有的长期暴露于地表,故播州杨氏的部分遗存一直广为人知,在明清时期的方志、诗文中已有辑录或考辨。明人曹学?纭妒裰泄慵恰芳窃亓似讲ブ?后的海龙囤,引旧志称其为“杨酋穴垒,在治北三十里,四面斗绝,后有侧径,略一线,今居人尚不知通于何所。故老相传白龙太子据此,今为白龙寺”1。时人游曰教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客寓遵义时,杨氏庄园中的永安庄保存尚好,并未在平播之役中毁弃。“今去郡六十里曰永安庄,应龙故宅也。以都督刘公之意,幸为兵燹所存,宫院岿然”。又提到遵义府“府基即杨应龙废署”2。   相对于前人的零星记载,清代本土学者郑珍对杨氏遗存的收录堪称详备,他将文献记载与田野踏勘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多少带有一些现代考古学的意味。在氏著《遵义府志》3和《巢经巢文集》4里,记叙或考证了作为播州杨氏政治中心的白锦堡、宣慰司司治,山城中的海龙囤、养马城、青蛇囤、长坎囤、玛瑙囤、保子囤、水烟囤、沙旺囤等,田庄里的永安庄、桃溪庄、太平庄、茅衙等,墓地中的杨价墓、杨汉英墓、?罨阅埂⒀盍夷埂⒀畎?妻田氏墓等,以及文教与宗教遗存中的宣慰司旧学、玉皇观、鹤鸣洞等。这些遗存多数至今尚存,对它们的深入调查与发掘,构成了播州杨氏羁縻?土司遗存考古的重要内容。郑珍在《遵义府志》中多处引述了成书稍早的清代本土学者陈怀仁的《心斋随笔》,该书现已亡佚,但作者对部分杨氏墓葬实地考察的资料却因此保留了下来。《遵义府志》还收录了咏吟海龙囤、雷水堰等杨氏遗迹的诗词5,反映出明清时期文人对杨氏遗存的关注。   民国时期,高坪杨氏墓群、桃溪寺宋墓进入学者的视野,并被视作杨氏祖茔予以记录6。前者已经考古发掘证实确为杨氏祖茔,后者目前还缺乏更为有力的证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专业考古机构的建立,播州杨氏土司遗存科学探索的序幕就此拉开。1953年秋,贵州省博物馆在遵义皇坟嘴发现一座大型宋代石室墓。1957年春,贵州省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发掘,确认其为播州杨氏第十三世杨粲夫妇合葬墓7。这座墓葬文献无载,是目前经考古发掘确认的年代最早的播州杨氏墓葬,其周边尚有其他杨氏墓葬分布,但尚未进行清理。   同样是在1953年,今汇川区高坪镇官田坝一组石室墓遭人破坏,从中掘出一批金银器,后追回金冠、金鱼等遗物交遵义图书馆保存,后移交贵州省博物馆收藏。次年,贵州省博物馆罗会仁先生等赴实地调查,确认遗物出自一座五室并列的小型明代石墓内。据村民的回忆,金冠出在自西向东的第一室和第三室中,凡2件。金鱼亦出在第三室,共5组。墓葬所在的官田坝“在高坪粮食仓库后面,衙院的南面”。而“官田坝北面的衙院,也有一明墓群,很多都已开口,其中有一宣德七年墓,墓室比官田坝的墓大得多,墓壁上的盆栽牡丹浮雕,看去要浑厚一些,花间还有一些云气”8。1972年3月,贵州省博物馆对高坪衙院的杨氏祖茔进行清理,确认了杨氏第十五世杨文、第二十二世杨升、第二十四世杨纲、第二十六世杨爱四座夫妇合葬墓。在随后发表的资料中,简报的作者回应了1953年出土金银器的墓葬,称从杨文墓与杨纲墓之间的一座五间墓室的小型石墓中出土了一批金银器和玉器,其中有一顶完整的金凤冠。“根据这一地区的历史条件和器物的特点,似乎可以断定为‘播州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