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时期对振兴评剧几点思考
新时期对振兴评剧几点思考
摘要:评剧是流传于全国、为众所公认的“第二大剧种”,历经约一百年的丰富、完善、发展,涌现出大批卓有成就的知名艺术家及众多脍炙人口的剧目,广泛传播,影响深远。然而,进入新时代以来,由于“文革”重创以及文艺多元化的影响,评剧艺术进入“低谷”期,本文试对当前评剧艺术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振兴评剧艺术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评剧 剧本 流派 声腔 问题 途径
一、评剧艺术的发展及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文革”开始前,历时17年,评剧进入其“辉煌”时期。大批旧社会走过来的艺人在党的推陈出新、百花齐放方针指导下,通过政治、文化以及艺术理论的学习,在安定的创作环境下,迅速成长,评剧艺术走向空前繁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评剧艺术涌现出流派纷呈的喜人局面
“旦行”中的小白玉霜、新凤霞、鲜灵霞、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喜彩苓、小花玉兰,“生行”的魏荣元、李福安、刘小楼、张德福、马泰、洪影等,在新社会,通过不断实践,均显露出表演、声腔艺术的才华,有的创立成新的流派,有的形成鲜明的风格,使评剧艺术走向丰富与繁荣。
(二)评剧艺术表现力更加全面发展
一是出现了成套的男声唱腔。评剧初创时期以旦行为主,男演员处于从属地位,未形成成套唱腔,新中国成立后,新戏不断上演,男角色份量加重,男演员与乐师一起通过努力,唱出了正越调交替的新腔,解开了男腔问题的“死结”,使男声唱腔得到发展与普及。二是新板式的不断出现,使评剧音乐创新手段进一步丰富。新中国成立,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新人物的剧目大量搬上舞台,内容与形式的矛盾,逼着演员与乐队创造出“正调平唱”、“男腔越调”、“女腔越调”、“三拍子”、“顶板快三眼”、“凡字大慢板”、“清板”等诸多新板式。三是伴唱的普及,成为评剧艺术新的成份,更加重了评剧的抒情色彩。四是多声部的配置、配器上的强化,使评剧表现力更为丰富。
(三)评剧艺术著书立说逐渐普及
在评剧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这么多的评剧著作面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政通人和,思想解放,许多院团和有识之士,总结过去,启发未来,写书修志成为时尚。《评剧音乐大全》《评剧音乐概论》《评剧名家演唱艺术》《革新是评剧音乐的生命线》《评剧音乐史》《评剧小戏考》等,均对评剧音乐的沿革与发展,有独到的研究价值。此外,诸多评剧名家如新凤霞、小白玉霜、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六岁红、莲小君、小花玉兰、李福安、刘小楼等,均有传记出版,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评剧的重要财富。
二、新时期评剧艺术存在的问题
然而,经历过“文革”重创以及改革开放后文艺多元化地影响,不能不说,如今的评剧艺术,已经没有了“文革”前的辉煌,失去了“全国第二大剧种”的广泛影响。真正能保留下来常演不衰的剧目微乎其微,剧团营业收入举步为坚,演员的总体表演、演唱水平下降、观众亦出现断档现象。真正掏钱买票看戏的观众越来越少,甚至出现“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尴尬局面。客观地说,评剧艺术的确走入低谷。究其原因,固然有经历“文革”重创致使评剧演员和观众均“青黄不接”以及受到文艺多元化的冲击等因素,但更多的,作为评剧艺术的从业者,应该从自身查找原因。当前,紧随时代脉膊的剧本难以出现,演唱精湛的新秀难以涌现,院团总体风格不突出等诸多因素,影响了评剧艺术的发展。
三、新时期振兴评剧艺术的几点思考
(一)时代呼唤新时期的成兆才
成兆才的经济人王凤亭老先生谈到成兆才时,经常说:“他没黑夜没白天地写了那么多剧本,总没图个啥。谁都承认,整个戏班就靠他,总有新鲜、多样的好剧本上演,观众才上座儿,大伙儿才能挣大钱。” 成兆才之所以被誉为“评剧祖师爷”,其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他为评剧移植、改编、创作了121个剧本当属其首,这大概是“剧本是一剧之本”的原因。
所谓“新的成兆才”,指的是笔下有人物,心中有舞台,眼前有观众,并具有以戏为命的敬业精神,视“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的服务意识,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自己的艺术创作追求目标,既珍惜和熟悉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使其发扬光大,又善于从世界优秀文化中汲取养料的创新者。为此,有志者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才能有充足的知识和技巧,行万里路才能拥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了解戏曲舞台艺术生产系列工程的全貌。
(二)时代呼唤新时期的新流派
我国戏曲艺术的传统,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而一个优秀的演员,总是以个人的艺术魅力与角色的魅力相统一,在观众的心灵中产生巨大震撼,才有“绕梁三日而不绝”的美誉,其佼佼者久而久之会打造出独具个性的剧目,腔调、韵味,拥有了自己的观众群和追随者,进而则形成“流派”。流派的多寡,又往往被视为衡量一个剧种是否成熟与繁荣的标准。早期的评剧演员月明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