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再别康桥》中“梦”的解析
《再别康桥》中“梦”的解析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黄宗广
凡是读过《再别康桥》这首诗的人,无不被诗人的潇洒、飘逸所折服,但当我们仔细品味该诗的时候便会发现,这首诗的深层意蕴与诗中一个特殊意象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意象就是“梦”。诗人到康桥来是“寻梦”的。他要寻的是个什么样的“梦”?为什么诗人说那“梦”是被“揉碎”了的“彩虹似的梦”?诗人来寻梦,为什么又“不能放歌”,而只能“沉默”?
“梦”是该诗的诗眼,是诗中众多意象中的核心意象,是解开诗人的情感密码的钥匙。
徐志摩1920年去英国康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1925年、1928年两次到欧洲游历,又故地重游,但1928年徐志摩去康桥时,社会生活和诗人的个人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迁,诗人这时再会康桥,心中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
康桥,对于徐志摩的生命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说是他真正人生的起点,是其理想的孕育之所,永远是其情感中的一块圣地,是其生命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贵族的市民出身的诗人徐志摩在康桥同当时的贵族文化的英国市民社会融合在一起。”〔1〕他深受英国世纪末文学的影响,接受了英国贵族层的浪漫诗人气质的熏陶。“从那种贵族化的市民社会,诗人徐志摩发现了他的理想和糕粮。发现了他的理想的政治与理想的革命”。〔2〕在康桥学习期间与林徽音邂逅,引发了他一生的个人生活的转折,开始了追求艺术化、理想化感情生活的历程。在徐志摩短短的35年的生命活动中,康桥是令诗人终生魂牵梦绕的地方,它孕育了诗人的理想,它慰藉了诗人寂寞而悲苦的心灵。诗人曾三渡英伦,先后写下了《康桥再会吧》《康桥西野暮色》《康河晚照即景》和《我所知道的康桥》等诗文,这就难怪诗人要到这里来“寻梦”了。
这“梦”首先是指诗人对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的追求。1918年徐志摩赴美留学,他后来言道:“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想要我将来进‘金融界’的,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徐志摩想做中国的汉密尔顿,梦想成为一个政治家。为此,于1920年又转到英国康桥学习,并在此确立了他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要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归国后,他沉醉在“盼望一个伟大的事实出现,我们要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的期待和热望中,为自己坚定的信仰,“为要寻一颗星”,他执著着,焦急地“冲入茫茫的荒野”,希望能看到“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但他看到的是“母亲”在“生产的床上受罪”,“她的生命挣扎着血与肉与骨与肢体的纤微,在危崖的边沿上,抵抗着,搏斗着,死神的逼迫”,他执著地追寻一颗“星”,却“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当时的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中华民族正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外国列强蚕食鲸吞,国内封建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几年的国内生活,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打击了诗人那颗高傲的心,使他渐渐地失望,他终于没能看到那个“美丽的婴儿”的出世,那颗期望的“明星”的升起,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愿望最终化为泡影。这对于信仰坚定并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一心想成为一代政治家的徐志摩来说,无疑是极其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故地重游,重温旧梦,聊以抚慰心灵和精神的伤痛,实出自然。这也使诗人的“寻梦”增加了更为充实厚重的内容。
《再别康桥》中所寻之“梦”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对个人生活理想,尤其是情感理想的追求和渴慕。1915年,徐志摩奉父命与张幼仪结婚。一方面他无法违背父命;另一方面,由于从小在一个比较开明的家庭环境中生活,而后在外地求学,更多呼吸的是民主自由的空气,接触到的是一些新思想和新思潮,使他养成了喜欢浪漫幻想的天性。而“我要嫁给家人为我相中的男人”的张幼仪是个比较典型的旧式女子,旧的思想观念对她的影响根深蒂固,这与徐志摩想像中的“新式女性”是格格不入的。因此,这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对于徐志摩来说是痛苦的,使徐志摩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十字架,但又无法摆脱。赴欧美留学,他进一步受到西方个性解放、自由民主思想的熏陶和浸染,在伦敦与林徽音相遇,坠入爱河,从此他的感情像脱缰的野马,似冲决堤坝的激流。他的激情,他的执著,他的率真,他的全身心的投入,令人感佩。应该说,对林徽音的爱,是徐志摩第一次真正的恋爱,也是他人生中迟到的初恋。生命中第一次体验爱的欢乐与痛苦,自然是铭心刻骨的记忆。在具有浓烈的浪漫情怀的徐志摩看来,爱情与“上帝之爱”拥有相提并论的地位。康桥,对徐志摩来说,正是他的爱的圣地。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