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民族声乐作品创作对民间音乐借鉴与吸收.docVIP

浅析我国民族声乐作品创作对民间音乐借鉴与吸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我国民族声乐作品创作对民间音乐借鉴与吸收

浅析我国民族声乐作品创作对民间音乐借鉴与吸收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我国民族声乐作品在音调创作、歌词创作、演唱创作对民间音乐的借鉴与吸收,探求民间音乐在我国民族声乐作品创作发展历程中所体现的不同价值,并以此来探求我国民族声乐作品创作发展的方向,更好地让我国民族声乐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关 键 词:民族声乐创作 民间音乐 借鉴 吸收      我国民族声乐(指上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传统声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声乐艺术),植根于中国土地之上,经过几千年磨砺而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风格,并涵盖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同时带有东方审美特征,一直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喜爱。分析诸多艺术家们在音调创作、歌词创作、演唱创作中的许多实例,大多都借鉴和吸收了民间音调、诗词、戏曲、曲艺艺术及民间唱法的资源素材和创作方法,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形式。      一、曲调创作中对民间音乐的借鉴与吸收      20世纪初,作曲家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民间小调、吟诗词、民歌戏曲、说唱的音调,他们将这些民间的音调完全融入到所创作的曲调之中,因此这些曲调充满了鲜明而又浓郁的民族化特色。比如,《听雨》是赵元任根据家乡吟古诗的音调加以创作的;《卖布谣》是他根据无锡方言创作的歌曲;《老天爷你年纪大》则是根据明代的民谣来创作的。这些音乐具有清新、古朴、深邃的风格。聂耳创作的《大路歌》《打长江》等劳动歌曲,吸取了号子的曲调并加以发展;《塞外村要》《飞花歌》则吸取了山歌小调的曲调加以发展。歌剧《白毛女》的音乐吸收了河北民歌《小白菜》、山西民歌《拾麦穗》《青阳砖》等音乐素材。罗念一创作歌曲《洗衣歌》,则吸取了西藏昌都民歌、巴塘民歌等藏族民间音调素材创作的。王酩创作的歌曲《妹妹找哥泪花流》则融合了新疆民歌、青海《花儿》以及沪剧音乐等多种素材。   早在五四运动前后,当我国近现代民族声乐正式兴起时,许多音乐家就充分认识到戏曲、曲艺这两座丰富的艺术宝库,是我国民族声乐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他们便开始不断借鉴、吸收音调素材来丰富民族声乐的曲调使之更富有民族特色。比如,赵元任创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就吸收了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旋律。陈啸空创作的《湘累》吸收京剧青衣唱腔的旋律。上世纪50至60年代的歌剧《刘胡兰》中的歌曲《小二黑结婚》,就吸收了戏曲中山西梆子的音乐素材,歌剧《江姐》则吸取了川剧、京剧、婺剧、越剧等曲艺洋琴、四川清音、杭滩等音乐素材。《重整河山待后生》吸收了京韵大鼓素材。《唱脸谱》《前门情思大碗茶》《故乡是北京》等“戏歌”,更是分别吸取了相关戏曲的音乐素材,把京剧和歌曲巧妙地结合起来。纵观这些广泛流行、深受我国各族人民喜欢的优秀的创作歌曲,基本都根植于民间音乐的传统之上,都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他们的作品体现着与民族音乐音调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歌词创作中对民间艺术的借鉴与吸收      我国民族声乐作品歌词的创作对民间艺术的借鉴与吸收也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对诗词的借鉴与吸收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诗和乐的结合。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所收集的300余篇短诗、长诗都可合乐歌唱。《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一首优秀的琴歌,它是根据著名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在宋词中,《满江红》《水调歌头》等既是词牌名,又是曲牌名,宋词的内容便于人们随时吟唱。另外,在我国近现代声乐创作中,大都直接采用诗词来创作,选取我国著名诗人的诗歌来谱曲,如郭沫若的《湘累》、刘大白的《卖布谣》、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等。还有选用古人的诗词谱曲,比如,青主创作的歌曲《大江东去》,就是根据我国古代诗人苏轼的诗词创作的,它是我国近代最早选用古诗谱曲的声乐作品。这些歌曲都较好地体现了原诗词的意境与感情,将诗词与音乐紧密融合,交相辉映,至今传颂。   2.对戏曲、曲艺艺术的借鉴与吸收   戏曲、曲艺是民间艺术的集大成者,民族声乐作品在歌词创作中对于戏曲、曲艺的借鉴与吸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对歌词句式的借鉴与吸收   戏曲、曲艺艺术的唱词句式,以四言、五言、七言、十言句式为主要形式,其中以五言、七言句式为主。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的歌词创作句式也是以五言句、七言句式较为多见。例如,歌曲《只怕不抵抗》的歌词就采用五言句式:“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嘀嗒,打起小铜鼓,得隆得隆冬,不怕年纪小,只怕不抵抗……”这种五言句式在戏曲、曲艺唱词中同样最为多见。例如,东北二人转《监桥》的唱词“门前三棵树,柳树三道弯,上头雀笼挂,底下毛驴栓……”七言句式同样多见,例如,歌曲《唱得幸福落满坡》中的歌词,“南山岭上南山坡,南山坡上唱山歌,唱得红花朵朵花,唱的果树长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