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晚清汉族传统服饰边饰艺术中特色工艺表现
浅析晚清汉族传统服饰边饰艺术中特色工艺表现
[摘要]本文以服饰边饰为出发点,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晚清汉族经典藏品为主要研究实例,对汉族传统服饰边饰中的特色工艺表现进行解读。文章通过实例分析,对镶嵌、堆绫、挖云、盘金、彩绘、综合装饰等特色边饰工艺进行探讨,以期能对传统服饰边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传统服饰 边饰艺术 特色工艺
边饰,指器物边缘的装饰,也指对服饰边缘进行修整装饰的意思。传统服饰边饰多指用狭窄的布条、皮边包裹、镶沿在衣服领口、袖口、大襟、两裾、底摆等边缘,增加服饰边的牢固度,同时达到美化目的的条带状装饰及其制作工艺。汉族传统服饰边饰的制作工艺种类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折边、绲边、镶边、嵌边、刺绣、堆绫、挖云、彩绘、编织、绗缝、印花、染色、织绣等。折、绲、镶边工艺因其操作相对简便、装饰效果明显,成为边饰制作中最基础常见的工艺技法。镶嵌、刺绣、堆绫、挖云等特色工艺与折、绲、镶工艺相结合,使得边饰装饰效果更加富有变化。1975年福州黄异墓出土南宋褐黄色罗镶印金彩绘花边广袖女衫上就用到了印金彩绘花纹镶边。同一墓中还出土了大量手绘花纹的衣边,这些都体现了古人在特色边饰运用上的创新与智慧。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清代至民国时期汉族传统服饰千余件套,其中多有边饰精美的服装服饰,其工艺制作繁复多样、严谨细致,令人惊叹。本文仅从馆藏精品服饰中挑选数例特色边饰工艺进行研究如下。
一、镶嵌边饰工艺
镶嵌边,指将嵌条夹缝在两片面料之间,形成细条状边饰后再镶缝于服饰边缘的工艺。根据使用嵌条数量不同,可分为单线嵌、双线嵌、多线嵌和夹线嵌等。单线、双线和多线嵌指在两块布片间夹嵌不同数量的嵌条,嵌条外露宽窄不限,以细、匀为佳。夹线嵌指在嵌条内夹有粗滚线,缝合后呈现嵌线立体、圆滚的效果。为增加嵌条的硬挺度和拉伸度,预先将使用的布料上浆、刮浆、阴晾,而后斜丝绺裁剪是必不可少的工序。考虑到面料叠加厚度及缝制工艺的难度,一般采用绸、缎等较轻薄的面料制作。
馆藏晚清民国时期的粉色提花绸镶嵌边阑干裙的裙边使用了三色嵌边装饰(见图1)。粉、宝蓝、白三色缎条依次错位层叠后均匀细致地嵌缝在黑素缎镶边之间,各外露0.1厘米的如发丝状细嵌边。缝合交叠处有九层面料叠加,却依然呈现出极其平服贴合、整齐划一的外观,制作难度及工艺水平令人惊叹。三色狭细嵌线与大面积黑缎边结合,一宽一窄,一亮一暗,既凸显了嵌线工艺的精细,又将大块面的黑色进行分割,打破了黑素缎边饰的沉闷与严肃。马面嵌边的直线造型与两侧裙胁黑色阑干呼应,有利于视觉的纵向延伸,更显下身修长。简洁干净的边饰完美演绎了“多色多线嵌”特色工艺,与裙身繁复热闹的花边对比,也印证了“少即是多”“简更胜繁”的装饰道理。
二、堆绫边饰工艺
堆绫,主要包括堆绫、钉绫、贴绫、堆纱、贴补绣等,是用绫或其他丝织品按预先设计的花样裁剪出各式绫片,通过堆、钉、贴、叠等工艺组合成多层次图案,后贴钉于绣底之上的装饰工艺。为方便制作及突出图案立体感,通常会在绫片下面垫衬托纸、棉花等厚的织物,使图案具有浮雕效果。堆绫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色堆绫、彩色堆绫、嵌物堆绫、综合堆绫等。
馆藏清中晚期红色暗花绸堆绫盘金绣饰边马面裙的边饰是堆绫与盘金绣装饰工艺的经典结合(见图2)。堆绫边饰纹样中的莲荷、桃花、对蝶戏牡丹等纹样分别用大小不一的绫片单层堆叠、贴、钉而成,花瓣的层次靠盘金线分隔而成。从工艺上来看,绫片经过刮浆处理后先粘贴于垫纸上,再用淡彩手绘技法进行渐变晕染,具有很强的写实感和装饰意味。因颜料设色薄透,今肉眼仍可见绫片织物纹理。在绫片的外沿处盘起金线既掩盖了绫片的毛边,又起到固定绫片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三、挖云边饰工艺
挖云,又称“挖镶”“镂空”,是指在布帛上镂刻出花纹,并在花纹边缘镶嵌绲边。花纹底部常衬以同色或异色绸缎,具有较强的立体效果,因常用云纹造型较多,故称“挖云”,其所用面料以紧密结实不散边为佳。为使挖云造型稳定、操作方便,常预先将面料进行刮浆熨烫后再裁剪,裁剪时需下剪精准干脆,力求纹样边缘干净利索。挖云图案形式以单独纹样为多,图案内部细节越繁复,制作难度越高,装饰效果也更为立体、出色。制作时常在绲条中嵌入细铜丝,利用铜丝的弹性窝转图案的转角造型,并结合刺绣同时使用,将刺绣工艺的精致细腻、丰富配色与挖云工艺的简洁干脆完美结合。
馆藏晚清时期五彩暗花绸挖云饰边鱼鳞褶月华马面裙的黑缎边上就有做工精良的“蝶恋花”挖云刺绣装饰(见图3)。在制作工艺上,黑素缎织物平滑光洁、细密厚实,易做挖云处理,将预先设计好的蝴蝶、梅枝、桃花、圆月等纹样造型挖空,露出铺垫在下方的黄、粉色底布,用湖蓝缎边做0.2厘米宽细香绲线,内夹细铜丝绲在挖云图案
文档评论(0)